英国大选采用相对多数制,其结果使两大党得利,小党饱受其苦。这次大选“无多数”的结果,为英国选举制度改革提供了外在契机。
手上握一个铅球,松手,这只球会以恒定加速度垂直落向地面,绝无例外。相比自然界的这条铁律,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一条迪韦尔热法则:相对多数选举制有利于两党制,比例代表制则鼓励多党制。
此次英国大选,工党和保守党以外的自民党的坎坷遭遇便是这条法则活生生的表现。英国下院议员由相对多数选举制选出。在一个选区中,如果一个候选人拿到了相对多数选票,就获得该选区的席位。二战以后,自民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就同议会所获席位明显不对称,以本次大选为例,自民党的总得票率是23%,但在议会中只获得8.5%的席位。
原因何在呢?大党很容易在每个选区内占有优势,选民很快就意识到,如果他们继续把自己的选票投给小党,这些选票就形同废票,因此就只能投给自己较不讨厌的大党候选人。此外,政治家也会想,与其花费气力作为小党候选人参加竞选,不如加入一个大党来得容易。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自民党这种第三党就饱受其苦。所以自民党要求选举制度改革,以比例代表制取代相对多数制,政党在国会所占席位由大选得票率决定,按比例分配。
比例代表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更能够反映民意。但为了使代议机关不致陷入党派纷争,保证政府的稳定性,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议会的党派数量,减少执政党所受到的干扰,使代议机关和政府有效工作。在选举制度上,就不得不牺牲小党的权利。在这些人看来,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对抗的一个过程,是排他性、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包容、交易和妥协的可能性值得怀疑。
基于这种理由,英国的选举制度为了增加政府稳定性和统治有效性,刻意减少了民意代表性。当然,这种忽视还有历史传承上的因由,英国一向有精英政治的传统,注重稳健保守。但是,过分地脱离民意,也成为此前英国议员骗补丑闻的重要背景,而直接体现在大选中的结果就是,执政党工党再不能获得多数民意支持。
作为两党制的受益者,保守党和工党自然抵制选举制度的改革。工党虽然在1997年大选获胜之后,就承诺对现行选举制度进行改革,但十三年来,只做了边边角角的修正,自我否定,难度总是很大。
而这次大选“无多数”的结果,则为英国选举制度改革提供了外在契机。目前,两大党争相向自民党递出橄榄枝,如果自民党领袖克莱格足够明智,他就应该同真正愿意改革现有选举制度的党派合作。毕竟,只有制度的变化,而非政权形式的变更,才会给英国政治带来长远的影响。(学者郑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