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女孩洋洋(化名)因烧伤前往医院治疗,输液两天后发烧近40℃。家长检查发现,洋洋病历与输液袋上记录的用药不符,怀疑医生用错药物。昨天,山东省交通医院有关人士称,经调查发现,医生并未用错药物,只是写病历时有笔误。此外,两种药物的适用症完全相同,洋洋发烧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对此,洋洋的家人表示认可。
烧伤女孩输液后发烧
昨天上午,记者在山东省交通医院儿科病房见到了正在输液的洋洋和她的姥爷孙先生。
孙先生说,洋洋的脚踝前段时间扭伤了。8月30日上午9点左右,为了给孩子疗伤,孩子的姥姥使用点燃的酒精进行按摩。结果,洋洋的脚部被烧伤,起了多个水泡。“洋洋的母亲也用过类似方法,但此前一直用酒,而我用的是酒精。可能是因为浓度太高,再加上孩子的皮肤比较嫩,才出现烧伤。”孙先生的妻子说。
孙先生说,他们赶紧把洋洋送到山东省交通医院烧伤科。医生开了防止破伤风和消炎的药物,让洋洋输液治疗。输液两次后,8月31日下午,洋洋突然高烧近40℃,还出现咳嗽等症状。
病历记载与输液袋不符
孙先生说,8月31日下午6点左右,他们把洋洋送到山东省交通医院儿科看病。医生建议注射头孢类药物治疗。“早上刚注射了头孢类药物,下午为何又注射呢?”孙先生说,为了让医生了解情况,他找出了此前的病历。这时,他发现病历和输液袋上记录的用药不符。
记者看到,洋洋的病历显示,用药为头孢硫脒。而输液袋上记录着洋洋使用的药物为头孢哌酮。“洋洋从未发过近40℃的高烧,是不是用错药物所致呢?”洋洋的母亲说。
医生解释称出现笔误
医生有没有用错药物呢?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山东省交通医院门诊部负责人杜先生。他说,得知洋洋的情况后,医院立刻调查,并调取了当时的处方。处方显示,洋洋的用药就是头孢哌酮,与实际用药相同。
杜先生说,头孢哌酮和头孢硫脒都是头孢类药物,药物说明书上显示,两种药物的适用症完全一致。调查发现,烧伤科的王医生写病历时出现笔误,将头孢哌酮写成了头孢硫脒。经过医生检查,发现洋洋高烧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与使用的药物无关。
烧伤科的王医生告诉记者,头孢哌酮比头孢硫脒多了一种酶,更适合给洋洋使用。目前,洋洋仍在注射头孢哌酮,只是将防止破伤风的药物替换成了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阿奇霉素。
对于医院的解释,洋洋的家人表示认可。他们希望医院写一份书面证明。院方也同意家长的要求。
济南市立四院药房、药剂科主任张建英说,头孢哌酮和头孢硫脒的适用症基本一致,出现烧伤后,可能会产生绿脓杆菌,两种药物都可以使用。不过,在预防绿脓杆菌方面,头孢哌酮的针对性更强。所以,从治疗的角度分析,出现烧伤使用头孢哌酮没有任何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