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市文物部门启动了多项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成果。记者昨日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运河总督衙门遗址前期发掘目前已经基本结束,日照——菏泽输油管线济宁段覆压文物点的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中。
运河总督衙门南围墙
输油管线覆压文物点15处
需要发掘的遗址13处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8月中旬,我市文物部门全面了启动了日照——菏泽输油管线济宁段覆压文物点的考古发掘工作。
据了解,为确保地下文物安全,更好地对日照——菏泽输油管线济宁段覆压文物遗址进行研究和保护。今年4月初,市文物局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完成了山东日照——菏泽原油管道济宁段覆压文物点的重点考古勘探工作。经过实地勘探,日照——菏泽输油管线济宁段工程范围内共涉及文物点15处,需要发掘的遗址13处。除此以外,市文物考古研究室还承担了南石匣遗址、西故安遗址等多处工程覆压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目前,历山西遗址、南石匣遗址、西故安遗址的发掘工作进展顺利。考古人员已经在历山西遗址发掘现场发现车辙痕迹,据考古人员介绍,该车辙为泥土路上长期行车碾压出的痕迹,经过泥土淤积后遗留下的历史遗迹。同时,大沟崖、岳家岭等遗址的发掘即将开工。
运河总督衙门前期发掘结束
发掘出多处建筑基础、砖铺地面等
日前,记者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运河总督衙门遗址前期发掘工作已顺利结束,共发掘探沟8条,面积约350平方米,发掘出多处建筑基础、砖铺地面和诸多建筑构件。根据发掘出土的墙基和资料分析,分别为西路建筑基础、中路的西围墙、大门西侧的八字墙基础、东路建筑的基础等建筑遗迹。经过此次发掘,进一步确定了济宁运河总督衙门的位置,将为今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我市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市文物部门正在紧张地进行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申遗保护工作。而作为京杭运河以及相关河道的管理机构——总督河院署,其遗址的保护发掘是大运河申遗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据了解,市文物考古人员从8月中旬开始了总督河院署的遗址发掘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到抗日战争时期,总督河院署的地表建筑已经破坏殆尽,为此,考古人员查阅了济宁州志等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了附近居住的八旬以上的老人,从而初步确定了总督河院署院落所在。总督衙门坐落在济宁州衙东,旧址中心在原济宁二中附近,南靠西门大街,北至院后街,西接云路街,东临古槐路。
资料链接
运河总督衙门
运河总督衙门旧址中心在原济宁二中 (今一中西校)操场,南靠西门大街,北至院后街,西接云路街,东临古槐路。旧址东西约140米,南北约260米,占地面积约为36400平方米。
河道总督衙门始建于明代永乐九年(1411年),是京杭运河及相关河道的管理机构,为工部尚书宋礼所建,初名为“总督河道都御史署”。明清两代,又先后称为:总督河道部道衙门、河道部院军门署、总督河院署,后人简称为河道军门署、河道部院署,或简称作河道总督衙门。衙门的主要官员为总督,据《明史》、《清史稿》记载,官秩为正二品,个别总督兼挂御史衔的,官秩为从一品。旧衙分左、中、右三路,门、亭、楼、房等各类建筑100余间,中路的前三进院是官衙,后部是官员内宅,两侧为下属厅堂的办公用房。
河道总督衙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裁撤,之后的运河也分别交由所在省管理。清末,兖沂曹济道进驻办公;1914年,济宁道署又取而代之,成为治所;1928年,山东省高级法院第一分院取代济宁道署来到这里办公;1938年1月11日,日军入侵济宁城,这里开始驻兵,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衙门的房屋已破坏殆尽。之后成为城区集会用的广场。1951年,其中心区域交二中 (现一中)使用,后用作暖气片生产厂房。
运河总督衙门大门八字墙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