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感激,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的记者在济宁市委老干部局胡广洲同志的带领下,有幸采访到了3位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英雄。让他(她)们带领着我们,一起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一起探求抗战胜利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启迪。
投身革命七十载 一心跟党永不悔
一走进刘莹老人的会客厅,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放在书桌上的一摞报纸。
“刘老,您现在还坚持看报吗?”
“看,每天都看,不仅看报,我现在还坚持练书法。老年大学的保健班和书法班我都学了十几年了。”刘老热情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既惊奇又欣喜。
刘莹老人生于1921年,目前已经89岁高龄了。虽然年事已高,可是身体却十分的好,思路也很清晰。一听我们是来做抗战胜利65周年专访的,刘老更是感到十分欣慰,聊起天来就像开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我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当年的我才年仅16岁。最早我和部分同学是想到延安来着,可是因为反动派阻挠没能去成。恰巧,这个时候我们在山西临汾遇到八路军115师后方留守处的同志,便和同学们随留守处学兵队学习。1938年春,学习结束了,我们又被组织安排到湖西人民抗日义勇二总队宣传队工作。1939年初,又到单县辛羊区抗日联合会工作,后到苏鲁豫边区妇联工作。”
这一连串的抗战经历,在刘莹老人的口中,真是如数家珍,一点力气都没费的就给我们清晰地讲了出来,真是让我们这群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其实认真想来,这也不奇怪,因为在那样一个充满了硝烟与战火的年代,刘莹,这样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就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肯定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
据老干部局的同志给我们讲,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刘莹作为妇女工作的一名 “小将”,不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妇女救国会。几乎是每到一处便召集群众,带领她们演唱抗日歌曲,宣讲抗日道理。在广大妇女中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要解放的道理,号召她们和男子一样抗战打日本。并且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各村妇救会。在妇救会的带领下,湖西广大妇女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起了做鞋袜、磨面支援前方等援军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湖西地区的抗日斗争。
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发动更多妇女参加革命工作,刘莹还和其他同志一起开展了培训妇女工作。培训时间为半个月、一个月不等,学员学完后就分到各地,老同志带一段就独立开展工作。她们先后举办了多期妇女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妇女干部。在办培训班的同时还发展了一批女同志入党。
“其实最早做妇女工作的时候还是很难的,群众们都不相信我们。说来也巧,有这么一天,我在上厕所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小姑娘跟着我进来,然后一下子就跪在我的面前让我救她。细细一问,原来她是地主买来陪葬的小姑娘。我当时一听,就十分气愤,同时也安慰那个小姑娘说一定会救她!后来,我马上联系了妇女会和农会,当天就把那个地主叫了过去。妇女会和农会的领导严厉的批评了地主的这种做法,并且让他当场承诺放小姑娘走人!后来,地主不仅把这个原来用于陪葬的小姑娘放走了,而且还给了她1000斤粮食,一定的路费,送其回家。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广大的妇女立即就相信我们了,我们的工作也好展开了。”讲到这里,刘莹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的确,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刘莹领导的妇女工作进展顺利,尤其是在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活动、支援全国抗战方面,湖西地区更是处处出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保障了革命力量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尽管刘莹老人当年从事的是后方工作,可是其危险性却一点也不比前方差。“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一位老百姓的家里给八路军烙饼,一群日本兵突然闯了进来,凶神恶煞的进行搜查。这时,多亏我旁边的一位大婶聪明,勇敢的站了出来,告诉敌人这位是我的小孙子,那位是我的儿子,然后又指指我说是她的儿媳妇,这才巧妙地躲过了一劫,所以现在我都对这位百姓很感激”。
经历了这么多风险与波折的刘莹老人晚年生活自在、幸福。而当问及原因的时候,她告诉记者这一切都是因为“知足”二字。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自己依然能够活着,并且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她没有任何可抱怨的。
现在,年近90的刘莹老人仍在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每天都坚持练习,学习劲头之大甚至超过许多年轻人,我们深深的祝福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祝愿她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戎马一生抒豪情 常怀感恩心安泰
吴登文,1921年生人,1938年参加革命,现年已经89岁了。这是一位戎马一生的老人,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里,他不知打过多少仗;这又是一位有过辉煌成就的老人,曾经作为抗日英雄的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然而,这更是一位谦逊和蔼的老人,因为当我们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一再说“我已经上了年纪了,老糊涂了,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你们多包涵”。可是,面对这样一位为了人民浴血奋战的老英雄,除了崇敬,我们还能怎样呢?
“我出生在山东莱芜一个十分贫穷小村庄的佃户家庭。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除了家庭的贫困,就是奉行‘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所以,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要想有条活路,就必须参加革命!”这就是吴登文老人在我们采访刚开始的时候说的话。的确,对于这段难忘的历史,我们的英雄们有着太多痛苦的回忆;对于这段痛苦的回忆,我们的英雄也有着太多的故事要讲。
“我这一生打的仗实在太多了,多的我自己都数不清,有的时候一天就可能打上好几次,所以这仗打得多了,反而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记得有一回,我们到莱芜的古城去端掉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当时这个据点有日军60余人,汉奸100余人。我们的队伍趁着敌军过河的时候,悄悄地埋伏了起来,给了日军以沉重的一击,当时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60多个日本鬼子就全被我们给消灭了,剩余的汉奸们也举起了白旗。还有一回,鬼子到莱芜杨家空去扫荡,我当时任侦察班长,在得到鬼子扫荡的消息后,我们班和其他抗日的战士共一个营的兵力,和日军激战了一天一夜,结果把他们一千多人的队伍给打了个落花流水!我自己还亲手击毙了一个日军的少佐,被评为战斗模范。”谈到这些胜利的战役,回忆着那一个个大快人心的战争,吴老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然,战争是残酷的,是充满了流血和牺牲的,不是每一次战役都可以这么的速战速决,也并不是每一次战役都可以这样的大快人心。当回忆到我军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时候,吴老的心情明显沉重了下来,表情也变得凝重而严肃。
那是1944年年底,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满怀欣喜的希望过上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氛围里,日军却突然发起了大扫荡,我军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只能边防守边撤退。后来,终于退到了村子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但仍然被力量强大的敌军给层层包围。没有粮食,没有水,再加上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有几个战士实在渴得不行了,就趁着夜色悄悄地到山下取水,可不幸被日军杀害了。后来,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军往山下硬冲了下去。等冲下来以后才发现,原来五百多人的队伍,已经只剩下二三百人了。可是,真正的困难还在后头,刚刚脱离敌人包围圈的战士们转眼之间又被穷凶极恶的日军再次包围了!这时候,我军的二百多名战士全部怀着誓死如归的精神决定和日本鬼子展开殊死的搏斗!宁愿战死,也决不能做俘虏!正当吴登文和日军拼刺刀的时候,日军忽然发射了一枚炮弹!当时就炸中了我们的7名战士,其中4名战士当场牺牲。吴登文也不幸被一块弹片击中了肺部,当时就昏迷了。后来,他被好心人抬到村民家里养伤,由于没有药品,更没有大夫,弹片一直在体内带着,伤口也很快化脓,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就这样昏迷了三个月后,当所有的人都以为吴登文不行了,并且准备把他架出去 “准备后事”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因为,就在大家手忙脚乱的帮扶中,那块在吴登文的体内滞留了三个多月的弹片和破旧的棉絮竟然神奇的从那早已溃烂的伤口中滑落出来!这位久经杀场的老战士又一次在同死神的搏斗中胜利了!
“虽然日本侵略者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我在抗日战争中吃了不少的苦,但是,经历了那么多次战争以后,依然能活下来,我感到很幸运。想象当时牺牲的那么多战士,他们还是那么的年轻,而我现在却可以安度晚年。因此,作为一个老兵,我很满足,也很怀念我的战友”,谈到这里,吴老的声音有些哽咽了。“咱们的国家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拿这几次救灾来说,这么大的灾难,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现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度难关。咱们的解放军战士,更是让人称赞,宁愿自己的家人牺牲,也要多救出几位百姓,这都是对老一辈革命家光荣传统的传承!我很欣慰!”
身经百战品自坚投身建设续新篇
在高紫珊居住的并不宽敞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这位老人。他温厚、纯朴,忙着用仅存的一只手为我们倒茶,让我们就坐,完全是一位长者。可和他交谈中,往昔的峥嵘岁月又在他庄重、威仪的神情中显露出来,俨然他是一位戎马生涯的军人。他用他空荡荡的左手和至今仍留在体内的30多枚弹片诉说着那段悲惨的历史……
1939年,年仅15岁的高紫珊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庭生活,独自一人离开了他的故乡山东乳山县闯东北。一个15岁的少年,当过学徒、修过表,当过木匠、干过印刷,当过外匠、修过皮鞋,就是为了能混上一口饭吃。但这小小的要求,对他都是一种奢望,在当学徒的日子里,每天加班工作到12点也不能吃饱。特别是在东北地区零下几十度的情况下,一年的冬天,他竟然连棉袄都没有穿上。在码头、火车站到处是饥寒交迫的人们,更为严酷的是政治气候的险恶,日军到处抓人、打人、杀人……这一切,年幼的高紫珊都看在眼里,他参加了民兵和青年抗日先锋队,盼望着能改变这一切。在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期间,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他们采取“麻雀”战术,埋地雷、打游击,时不时“骚扰”一下敌人,让敌人不得安生。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参加了大大小小40多次战斗,也永远的失去了左手。虽然身体永远残疾,可能换来今天这样的生活,高紫珊告诉我们,他们值了。特别是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甚至连婚都没有结的战友,他说他没有任何可争、可抱怨的,只能用“感恩”的心来好好的生活。
采访结束以后,老干部局的领导还告诉我们,高紫珊同志1954年转业后先在山东省卫生厅医院管理处工作,1958年又被安排到济宁工作。来济宁的几十年里,他分别在济宁汽运公司、济宁农药厂、济宁制锨厂和济宁麻纺厂工作,并且使这些曾经不景气的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直到今天,曾经在这些企业工作过的老员工提到高紫珊的时候,还是会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听到这一席话,我们对高紫珊老人愈发敬重了,并且也在内心深处呼唤着,呼唤着每一个劳动者学习高老的这种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采访后记:
从3位抗战老英雄的家里走出来,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豁达的胸襟,他们平和的态度,他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目前生活的感激和对未来的希望,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之感动,并且被深深的震撼!而每一位受访老人在被问到“您能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说几句话吗”的时候,他们也无不表示,现在我们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的传统教育太少了,已经有很多孩子尤其是90后的孩子不再清楚这段历史。他们无法想象战争年代的痛苦与灾难,他们也无法理解当年的英雄是怎样用生命和鲜血换回了今天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希望年轻一辈的朋友们,一方面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根本”,要永远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另一方面,又应该在先辈们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对历史的传承!
的确,1937年至1945年,不仅意味着八年的抗战,而且更代表着一段中华民族永志不忘的历史,一笔永传千古的宝贵财富,一部富有哲理的历史教科书。
站在2010,回望65年前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从这个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开始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损失最重、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战场上传来的硝烟与战火;
站在2010,回望65年前的今天,这场中华民族最终夺取百年历史上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更是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热爱生活,不珍惜和平;
站在2010,回望65年前的今天,抗战精神更会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和平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