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珠海讯 记者林丹报道:珠海日产的2000吨垃圾该往何处去?“世界环境日”前夕,“垃圾”问题再被摆上政府桌面。
本月2日,珠海市政园林局接收记者采访时说,珠海1980年建特区时每天只有10吨垃圾,而现在日产2000吨垃圾。珠海超过2/3的垃圾仍采用填埋方法。随着垃圾增多,填埋场范围不断扩大,也就意味着污染源的扩大。珠海沥溪垃圾填埋场附近农村的土地、河塘已被严重污染。减少填埋范围一是采用生物降解技巧,减少垃圾量;二是用垃圾发电。
园林局局长李英告诉记者,珠海的垃圾焚烧始于2000年,是国内较早采用垃圾发电的城市。以往是将发电厂的烟尘收集后送惠州处理。目前,珠海垃圾发电厂飞灰固化项目已完成设备采购招标,将于8月完工。这次技巧“升级”就是为了对垃圾发电厂含有害物的尾气(包含二口恶英)进行处理,使烟尘达到排放标准。
而生物降解垃圾技巧至今难进珠海社区。珠海环保局局长毛东信说,这项技巧在社区推动的确有难度。因为首先要对垃圾分拣,居委会和小区物业都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李英则说,虽然珠海有从事生物降解生活垃圾的本土企业,有关部门也曾去多个处所考核,但至今还没有发明一项技巧能够完整符合请求,都有缺点。
记者采访了对垃圾处理有多年研究的工程师游海燕博士,她认为,生物降解垃圾的技巧并不复杂,但国家和处所政府都没有政策刺激企业从事这方面的技巧创新,也没有政策鼓励应用;用了没有嘉奖,不用也没有处分。生活垃圾的特点决定了这项技巧的“本土化”,因为每个处所的人生活习惯不同,食物结构也不同,垃圾里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照搬国外或外地的技巧不必定合适当地,难以完整降解当地的生活垃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