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讯 编者按 近日,市委书记孙守刚对市政协《关于打破城镇人口集聚障碍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建议案》作出重要批示。城市化进程问题,关联百姓幸福指数,市委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今年重大调研选题,市政协就此深入调研,广泛议政,富有成效。
近期,本报将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问题推出系列报道,以期社会各界、广大读者广泛关注、参与、支持。
本报济宁讯 (通讯员 张建新 孙常丰)我市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力培育支撑城镇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和人力资源集聚功能区,同步推进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建立合理的农民进城留城转移机制,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规划区内成片扩张转化步伐,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这是近日市政协《关于打破城镇人口集聚障碍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建议案》给出的回答。市委书记孙守刚阅后批示:“这个重点调研课题选得准、研究深、对策好,抓住了我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瓶颈和核心环节,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战略转型和“城镇化追赶战略”,全市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张,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城镇人口集聚障碍——按照《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提出2020年我市城镇化率要达到60%的要求,按目前全市830万的人口基数计算,每年要转移约13万人进入城镇,而目前每年人口进入城镇落户的仅有7万多人。市政协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务实创新,积极作为”的总体思路,把“打破城镇人口集聚障碍、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列为“3481”重点工作布局之一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由部分市政协委员、民盟济宁市委部分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在深入广泛调研、考察外地成功经验基础上,又将调研成果提交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进行互动研讨和专题议政。
面对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调研组采取征集资料、召开不同层次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调研、下发调查表等办法,梳理出我市今后城镇人口扩张的潜力点和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五类人群,即大中专毕业生和人才引进、进城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外来投资经商及定居人口、富裕农民和城镇扩张被动成片纳入人口。
针对怎样促进人口向城镇加速流动集聚问题,《建议案》紧密联系济宁实际,具体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找准我市战略转型与就业优先的结合点,强力培育支撑城镇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和人力资源集聚功能区。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战略转型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城镇功能区建设和促进城镇服务业跨越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实施积极的大学生就业和人才引进政策,(下转A4版B)
同步推进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在现有社会就业格局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先政策;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适合大面积、高比例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兴骨干产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多层次大力兴办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育业;保护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激情,实行有效的自主创业激励政策;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城镇落户的便利政策。三是通过制定农民进城安居的优惠政策、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解决好社会保障接轨问题等办法,建立合理的农民进城留城转移机制,为有条件有意愿进城定居的农民提供便利。四是选准适宜路径,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议可选择在中心城区积极试行 “暂”改“居”政策,对有条件的县城与小城镇大胆借鉴重庆市的经验,勇于实行一步到位的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的政策和户籍制度。五是下决心解决失地农民转市民问题,加快城镇规划区内成片扩张转化步伐。建议对这类失地农民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调查摸底,督促解决好遗留问题,并对今后的这类情况作出明确政策规定。六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整体推进城镇化进程。制订城镇人口增长详规,加大对城镇人口扩容的公共服务投入;结合新型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因势利导地做好农民向城镇集聚的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创造条件;围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配套机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