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中秋节,市区某单位职工小宋放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带上沉甸甸的行囊回家过节,而是打算和女朋友去曲阜参观文博会。
“假期太短了,而且过几天就是十一长假,一样可以回家,还不如去旅旅游。”小宋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传统中秋回家团圆的过节方式似乎在悄然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旅游、“充电”或者干脆在“小窝”里大睡一场。
中秋,选择不回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去单位不放假不能回家的群体外,选择不回家过节的市民越来越多,就连和父母在同一城市的一些年轻人,中秋月圆之夜也是选择和朋友度过。
“中秋之夜在家就是和父母吃吃饭,还不如和朋友出去玩玩,而且离父母很近,随时可以回去。”家住市区的王先生的话比较有代表性。
旅途颠簸之苦,是另外一个不回家的原因,市民董先生老家在青岛,坐大巴车来回就要两天。“时间都浪费在路上,回来还累个半死,上班一点精神都没有,过节费已经给父母打过去了,父母也能理解。”董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22日在市区各大书店看到,中秋节当天选择在书店读书的市民也比较多。据一位30多岁的市民告诉记者,平时工作比较忙,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看看书,中秋三天短假把家里照顾好后,自己就出来看看书,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要赶快来“充充电”。
中秋之夜,记者发现各大饭店酒楼的生意异常火爆,除去去一家几口的团圆饭,朋友在一起聚会的也比比皆是。
中秋夜,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和众多年轻人中秋不回家,选择别的方式度过不同,年纪大的人对中秋举家团圆的观念还是比较重的。
家住市区南岱小区的马女士22日中午一过就开始忙碌起来,做水饺、买石榴、做了整整一大桌子的菜,可是到了晚上,女儿一家打电话说不能过来了。望着满满一桌的菜,老两口心里有些凄凉。“别的时候,他们太忙不回家也就算了,中秋怎么也要抽时间回来啊,现在的年轻人啊。”马女士叹着气说。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增快,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回家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对有些人来说就成了奢望。虽然父母很能体谅,但重要节日也不能见上一面,不免太过于凄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