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和”号超音速客机(资料图片)
综合外国媒体11月4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准备研发一款民用极超音速飞机,它的设计飞行速度为音速的5倍,有望将民用飞行器技术引领至新时代。
NASA瞄准5倍音速客机
目前,乘坐飞机从美国纽约至澳大利亚悉尼需要21个小时,而极超音速飞机仅需大约2个半小时就可以飞完这一航线。据报道,这一技术的研发原本是为了制造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火星探测飞船,但与其他航天技术一样,它也能给民用航空事业带来巨大的推动。
根据NASA的最新计划,在今后的3年内他们将每年投入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31万元)研发极超音速飞机技术。当然,NASA也很清楚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因为新一代飞行器对于建造原料、涂料以及总体结构框架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NASA实验用X-43A极超音速飞行器(资料图片)
军用研发迅速
早在1986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就宣布了旨在研发新型航天器的“东方快车”计划,这种飞行器的设计飞行速度为音速的25倍,但该计划最终因财政问题惨淡收场。后来,美国军方又提出了旨在研发极超音速飞行器的“猎鹰”计划和“黑燕”计划。
2010年5月26日,美国空军试飞了一架绰号“驭波者”的X-51A极超音速飞行器,该飞行器以6马赫(相当于音速的6倍)的速度飞行120秒后坠入太平洋。项目负责人布林克毫不讳言地称,X-51A飞行器是“彻底改变战争规则的工具”,它的飞行速度与精确打击能力足以实现“即时全球打击”,其意义堪比“二战后军用飞机从涡桨时代向喷气时代的跨越”。
除美国外,俄罗斯、法国、日本、印度等国也在积极研发超高速飞行器。俄罗斯的导弹研发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俄研发机构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冲压发动机和等离子隐身技术方面的专家。目前俄中央飞行动力研究院正准备以S-200防空导弹为载体,引入结构更为紧凑、功率更高的冲压-喷气复合发动机,从而研制出全程速度在7至9马赫的极超音速巡航导弹。

悬挂在美军B-52轰炸机机翼下的X-51A极超音速飞行器(资料图片)
民用发展滞后
截至目前,世界上唯一曾经投入客运服务的超音速飞机是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它于1969年研制成功、1976年1月投入商业飞行。“协和”号的巡航速度约为2马赫(相当于音速的2倍),机身的主要原材料为铝合金,仅在某些承受高温的特殊部位如升降副翼、发动机短舱等处使用钛合金和不锈钢,它装备有4台涡轮喷气发动机。
尽管性能优越,但“协和”号在商业运营方面很失败,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三大致命弱点:第一,由于油耗高,所以机票价格昂贵;第二,航程较短,不能在越洋航线上使用;第三,噪音污染严重。2004年4月,最后一架“协和”号客机退出商业运营。 (来源:中国日报网 柳洪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