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时,位于海淀区大有庄100号院的中央党校大院内飘起了悠然的音乐,位于大院深处的综合楼内,刚下课的学员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
这里就是中国高中级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昨天,近70位中外媒体记者受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邀请,进入中央党校采访,如此大范围的采访对中央党校来说还是第一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它还是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识,用查号台查不出电话号码的保密单位,而如今它正在走下"神坛",揭开了神秘面纱,走入寻常人的心里。
中央党校首次接收大范围采访
"这种大范围的采访,尚属首次。"中央党校办公厅副主任张忠军在面对20多名国内记者和40余名境外记者时感叹道:"但对外开放却并不是第一次,所以并不是没有筹备。"早在今年3月份,11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驻华高级外交官,参加"走进中央党校"运动。
这也是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推动党务工作透明化的举动之一,擅长解放思想的党校也给予积极合作。
在答复记者提问时,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坦言,中央党校以前对外开放和交换比较少,这些年正逐步加大开放的力度。他表现,今后这样的运动会越来越多,媒体采访党务部门也将越来越容易。
阶梯式教室全配投影仪教学
党校的综合楼是党校教学最为集中的处所,一共有8个教室,10个研究室,还有一个大报告厅。
综合楼的挑层非常高,走廊很广阔,近70名记者走在里面,依旧让人感到到很静谧。教室格式与大学里的阶梯式教室一般,但不是黑板教学,都是投影仪教学。每个教室配备了一个机房,负责教室的音响设施,可以随时调剂音量大小。
教室里的抽屉里放着一些签名牌,遇到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放在面前。毕竟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系统,陌生面貌太多,不容易记得。
省部级后备干部课堂气氛活泼
记者们被容许进入中青一班学员“系统思想与创新才能”课程进行了短暂旁听。这个班的学员是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处所政府的地厅级干部,也是省部级后备干部,给他们上课的是哲学教研部的教授李建华。
党校学员上课不需要带厚厚的教材,他们桌上摆着的是一本十六开的讲义,作者是李建华。在讲义的背面很清楚地标注了它的产生过程:本讲义的上课时间是6月30日,交稿时间是6月21日,印制时间是6月22日,义务校订是作者本人,印发班次是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
记者们进去的时候,李建华正讲到“单向作用管理结构的弊病”。一个很枯燥的问题他旁征博引,讲到古代例子的时候他用说书人的声腔,抑扬顿挫;还把李云龙的故事引了进来,频频让学员爆笑。
这种让学员高兴,快活的课堂气氛背后是党校老师面临压力之后做出的努力。党史教研部老师谢春涛接收采访时告诉记者,党校订老师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
每次课后,学员们都会拿着教务部发的教学评估表,对老师的观点论述、教学态度等进行无记名评分。总体上分四个级别,优良,良好,合格,不合格,如果达不到规定标准,老师就面临“下岗”
在29日中央党校举办的首场消息发布会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说:“我们在教员讲课上推行竞争机制,谁讲得好,让他多上讲台,讲得不好,下学期你就别上讲台,好好备课、好好学习,教员的压力相当大。”
学员宿舍有点像宾馆标准间
河南省济源市市长赵素萍,是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一班的学员。按照规定,她应当住在地厅级学员宿舍,随后记者来到地厅级学员的宿舍。
在记者眼前的宿舍和普通宾馆内的标间极为相像,单人床、桌子、壁柜。标间一般放两张床,但现在被撤了一张,换成了一对沙发和茶几。
一个书柜的安置立刻让这个普通标准间变得不一样起来: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当代世界思想、当代世界经济……将近20本书,这是发给学员的必修教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