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济宁城区太白楼路、运河路升级改造中,济宁第一面粉厂生产车间大楼被列为济宁市第一处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处工业遗产。22日,记者从这座大楼前看到,建筑的外立面整治工作基本完工,粉刷一新后的大楼整体为黄褐色。下一步,建筑的夜景亮化工程也将展开。而将来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也将赋予这座大楼新的使命。
这是一座被尊为首处工业遗产的大楼
在运河路与健康路交会处东北角,济宁第一面粉厂寂静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黄褐色大楼,与老运河隔路相望已57年了。这里,曾经的热闹景象早已不再,只剩下几名工人留守看管。仓库房顶上,茂密的荒草在冬天的冷风中左右摇摆。由于经营不善,这座建造于上世纪的面粉厂早已宣告停产。如今,厂房大多已对外租赁,成了销售煤炭、储存油漆的场所。而生产车间大楼的大门紧锁,楼内空空荡荡,鲜有生气。
面粉厂现存建筑除生产车间大楼外,还包括电机房、成品仓库、原料仓库等,大楼前的院墙已在年中时拆除。22日,记者从楼前的小广场上看到,一名工人正在大楼南面的成品仓库顶上冲刷尘土,生产车间大楼墙壁上的装修设施还没有完全拆除,整个大楼刚刚粉刷一新,既尊重了建筑原有的色彩风貌,更给人一种高雅、和谐、庄重的美感。
两路升级改造工程指挥部成员扈鹏飞告诉记者,因该建筑风貌独特,文物部门将其列为工业遗产后予以保留。“道路改造前,这个建筑被掩映在其它建筑之中,不是很起眼。”但在道路改造完成后,大楼将更加靠近道路,也可以让更多的济宁人参观,从一个侧面来了解济宁的历史。若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这座城市一部分重要的记忆。
这是一座见证民族工业沧桑的大楼
济宁地处运河要冲,漕运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依河而居,靠河兴业。济宁近代民族工业也因为这条古老的大运河而逐渐形成。
济宁第一面粉厂前身为济丰面粉有限公司,由刘韵樵等人于1918年开始投建。面粉上市后,公司依照铁塔寺中铁塔的形象将面粉命名为“宝塔牌”,象征着面粉的品质如一与公司的长盛不衰,既富想象力又不失地方色彩。济丰面粉厂因为管理严格,经营有方,建成投产后,因所产面粉价廉物美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在战乱的时代,面粉公司一步步陷入困境。”济宁第一面粉厂厂长冯米告诉记者,建国前,济丰面粉有限公司五易其主,四更其名,生产难以为继。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济丰面粉开机恢复生产,为刚刚成立的人民政府献上了一份大礼。为了有别于旧时代,济丰面粉有限公司更名为济宁面粉厂。至上世纪80年代体制改革时,济宁面粉厂更名为济宁第一面粉厂。
但在1952年,因机器零部件着火,面粉厂制粉主楼及制粉设备全部在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1953年,生产车间大楼及电机房、仓库等得以重建。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面粉厂于2004年全面停产,这座宏伟建筑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是一座风格独特品质卓越的大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生产车间大楼是1953年重建的,采用前苏联式建筑风格,共6层,建筑面积9386.55平方米。”据冯米介绍,按照面粉生产的需要,生产车间必须非常牢固。建筑内全为螺纹钢,加现浇水泥,框架式结构让它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类似的建筑在济宁也仅此一家。由于建设时不惜成本和原料,这座大楼直到现在挺拔依旧。
现在的厂区占地共13.5亩,在大门拆除后,楼前的广场也变得狭小,这里将成为运河路的人行道部分。从生产车间大门的缝隙中可以看到,楼内有着一排排整齐的柱子,墙体、地板上打了很多钻孔。“当时楼上楼下全都是机器,整天轰轰隆隆。”回忆起以往的辉煌,冯米双目放光。“生产面粉的机器全为进口货,流程非常复杂,小麦从1楼进入后先送到顶层,再下到1楼,如此反复多次,最终生产成面粉。”生产机器运转起来,是靠大皮带牵动的,这使得整个大楼每天都处于震荡之中。但震荡了几十年,这座大楼依然牢固如初,建设质量之高可见一斑。
在面粉厂最辉煌的时候,每天最高可生产120吨标准面粉。80年代及以前,济宁面粉厂生产的面粉供应到全济宁,这座面粉厂在老济宁人的眼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在那个年代,谁不知道这家面粉厂。”厂区内负责看大门的李大爷告诉记者,当年,面粉厂每天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进进出出的人、车根本数不过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