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济宁讯(记者 张连杰)村村配备环卫工,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几乎绝迹,许多农家用上了既经济又节能卫生的沼气池,这就是记者在邹城市实地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着眼于破解城乡建设管理难题,全面启动城乡环卫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实现了农村环卫全覆盖,943个自然村全部纳入环卫管理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环境脏乱差,特别是“垃圾围村”问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村村配备环卫工
在邹城市香城镇小河圈村,记者看到,这里的村容村貌整齐划一。

徐双喜老人 张连杰/摄
徐双喜今年63岁,每天早晨7点半,他穿上镇里统一配发的服装,骑上保洁车,对村里的主要街道进行清扫。
“每天清扫一遍村里的主要街道,把清运村垃圾池内垃圾至村外垃圾填埋场,负责管理主要街道秩序,督促村民不随意占道堆放建筑材料和‘三大堆’”。

老人清扫街道 张连杰/摄
对于镇里针对保洁员制定的这些规定动作,徐大爷笑笑说:“我们这个村不到800人,现在村里人都很自觉,各家门前自己个就拾掇,不用镇里监督我,完成镇里提出的要求没问题。”
邹城市环卫部门根据村域面积、人口分布合理配置保洁人员,1000人以下的村庄配备1名保洁员,1000人--2000人的村庄配备2名保洁员,每新增1000人则多配1名保洁员,组建起1375人的镇村保洁员队伍,徐大爷就是这些镇村保洁队伍中的一员。
邹城市根据实际情况,优先从村中的贫困户、残疾人中选配保洁员。徐大爷这种情况,每个月可以领到400元政府发放的工资。

干净的街道 张连杰/摄
各镇街新建垃圾中转站30座
针对农村环卫设施普遍缺乏的情况,邹城市财政统一为9个山区镇配备垃圾运输车30余台,为1375名保洁人员配备保洁车辆1800辆及专业标志服装。各镇街新建垃圾中转站30座,并按照每20--30户的标准建设一处垃圾池,共新建村级垃圾池9000余处,为农村环卫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前垃圾池离家远,就找个地方随便仍了。现在确实方便了,垃圾池就在家不远的地方,垒的挺好,也没什么怪味。”村民戴金云这样评价村里建的垃圾池。
明确奖惩,表彰村级保洁人员
当记者来到邹城市香城镇镇政府时,镇里正在召开会议,表彰一年来工作认真负责的村级保洁人员。

奖励保洁人员 张连杰/摄
程广生是程北村的一名保洁人员,在被评为2010年环卫工人先进个人后,他不无感慨的说:“没想到镇里能给我们这些村里边的环卫工人发奖,现在干活也很有动力,不多说,再接再砺吧,把自己的活干好。”
邹城市建立了镇村两级考核体系村镇办具体负责对各村环境卫生工作的日常检查、考核奖惩;村两委具体负责保洁人员的日常管理,监督清扫清运人员做好保洁管理工作。环卫保洁人员的工资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年底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奖惩机制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村级环卫保洁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