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济宁讯(记者 张连杰)《社会报道》栏目是由济宁市市中区广播电视总台精心策划、全力打造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作为城区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自2004年6月1日开播以来,《社会报道》始终坚持“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百姓百事,为百姓帮扶解困”的节目宗旨,在舆论上倡导和谐、报道上促进和谐。
在济宁市召开的全市作风干部建设大会上,济宁中区电视台《社会报道》栏目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0年度济宁市“十佳基层单位”。

社会报道组办公室
加强舆论监督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这几年来,我们院里,不下雨就向外淌臭水,下了雨之后就更不能出门了。通过给中区电视台社会报道栏目反映后,记者下着雨、打着伞来给我们报道,报道之后,政府领导很重视,没过多久就修好了地下管道,我们很满意。”家住土门子南街的徐大爷向记者谈到。
2010年7月,群众打来热线向《社会报道》栏目反映,说土门子南街由于多年以来下水道损坏,一到下雨天这里积水都要半米多深,居民苦不堪言。
《社会报道》在得知此事后,多方联系市中区综合执法局、中区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并多次前往土门子南街进行跟踪采访,终于在2010年的10月份难题得到了解决.
当时接到热线的《社会报道》记者刘慧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去年夏天我接到群众徐大爷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家土门子南街,加上路年久失修在加上下水道已经损坏了,所以一到下雨天,路上就会存积大量的积水。而且他们那里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所以就会很容易感染皮肤病。我们在了解这个事情之后,多次前往土门子南街,并联系综合执法、建设局等部门,想着为居民早日修好这条路。”

记者刘慧接受采访
土门子南街道路修好了,下水管道也重新铺设好了。路通的这一天,居民们高兴地把社会报道部的记者请来,在小区门口燃放起了爆竹。
“其中也是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很多阻扰,但是我们坚信能为百姓解决问题,所以在去年的十月份这条路终于得到了修缮,而且下水道已经更换,居民下雨天出门再也不担心积水问题了,我们心里也很高兴。”谈到居民燃放爆竹的场景,刘慧腼腆地笑了。
独特新闻视角 致力社会和谐
敢于、善于揭露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人和事,社会报道推出了《“保姆”良心发现 自曝中介内幕》、《公园停车费高 倒底谁来管》、《温暖》等系列报道,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计其数。
《社会报道》不但有贴近性、创新性,而且在舆论上倡导和谐、报道上促进和谐。
挽救失足少年、关注单亲子女的孩子,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社会报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社会报道策划报道了《关注单亲孩子》《暑期安全看看看》《生存大挑战》等系列报道。
为了让节目发出和谐的声音,节目理念上,《社会报道》遵循“五不"原则--不偏激、不冲动、不破坏、不炒作、不盲从。《社区故事》专栏,报道社区里的新鲜事、有趣的事、感人的事。《范继温情洒社区的老党员》、《夸夸咱热心的马大姨》《王母阁49号大杂院里的主任》《梆子票友齐聚会》带您走进社区普通居民的生活,讲述真实感人的百姓故事。开办的《文明城市我的家》《路通柳行美》《左邻右舍》《五一劳模》等系列报道通过民生角度解读政策内涵,反映生活的细微变化。
参与生活 影响社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社会报道》栏目被评为2006、2009年度市级优秀栏目。2010年《济宁记忆》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栏目一等奖,《济宁记忆》系列丛书(第一辑)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社会报道》,墙上的每一面锦旗、每一幅观众的题词都在述说着一个鲜活的民生故事。始终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生命、生存,《社会报道》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感染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将使栏目 更加的包容、慈善、融入、真实。

《社会报道》栏目主任孔丽丽
《社会报道》栏目主任孔丽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谈到:“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百姓百事,为百姓帮扶解困”是《社会报道》栏目的宗旨,也是我们对观众作出的承诺,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真情关注百姓,真实记录民生,让社会报道真正成为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