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济宁讯(通讯员 张红运) 近年来,金乡县在大力度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发展本土经济,通过培育“四型”新农民,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复合型农村人才,不少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迅速实现了“变脸”,成为引擎农民发家致富的“新星”。
阳光培训,造就“科技型”农民。眼下,在金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针对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的“阳光工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学习电器、油漆、缝纫等技能,他们将被送往广州、上海、深圳等地的大中型企业就业。目前,该县半数以上的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等科技型农民。
做强产业,培育“两栖型”农民。该县把发展招商引资、壮大民营企业作为重头戏来抓,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吸纳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磁场”,农民闲时挣钱,忙时种田。如今,10万多农民找到了就业门路,他们每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成了“乡村蓝领”。
招商引资,带动“回归型”农民。为吸引外出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回乡创业,该县实施了“回归工程”。对外出人员返乡要求办企业的,金融部门优先扶持资金,工商、税务、城建等职能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按照有关政策减免税费。一系列激励回归的措施,极大地激发了金乡县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报效家乡、创业家乡的热情,他们纷纷返回家乡,上项目,办工厂,建学校,修道路,掀起了一股回归创业的热潮。
新农村建设,涌现“现代型”农民。金乡县依靠大蒜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经商有道,而且追求时尚,争做现代型农民。尤其是他们中流行的新“四样”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上网”找信息,“刷卡”做生意,“私车”谈业务,“健身”保身体。在金乡县电脑、汽车已走进了普通人的家庭,开发区王庄村农民王大元就是靠在“网上”做生意,赚取得第一桶金,现在拥有冷库、加工厂、蒜米厂等几千万的资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在金乡县向王大元这样的小老板有上千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