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组来济宁市检查,在济宁污水处理厂,领导和专家们详细了解污水处理的全过程和各项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 .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主持汇报会。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汇报济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刘爱军,省环保厅厅长张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巡视员昝龙亮等省直部门领导同志,市委副书记张术平,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梁之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洪刚,市委常委、秘书长陈民,副市长王次忠、周桂萍,市政府特邀咨询商建设,市政协副主席王文成出席汇报会。
梅永红在汇报时说,济宁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水域面积广阔,横跨黄、淮两大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穿境内197.9公里,南四湖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承接苏鲁豫皖4省32个县市区的客水。由于人口密度较大,产业结构偏重,入湖河流众多,又无直接入海通道,加之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致使济宁的水污染防治任务异常艰巨。市委、市政府对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摆上突出位置,坚持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更多地利用环境压力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的互促双赢。
梅永红向国家考核组详细介绍了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做法。他说,市委、市政府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全市一盘棋,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坚持“治用保”并举,在“治”上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大力度、全方位、严标准深化水污染防治;在“用”上重点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在“保”上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30亿元的 “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建设工程,保入湖水、湖中水、源头水,建立了科学防控大体系。坚持防控结合,强化源头风险控制,严格落实新、扩、改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科学规范企业环境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强化环境在线监控,安装在线监测设备327台(套),在出境断面和入湖口分别设置5道安全防线;强化预警处置,持续不断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健全了市、县和企业三级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指挥平台,构筑环境安全大屏障。坚持多管齐下,发挥规制的力量,分年度制发深化治理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措施,引导企业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产业转型和污染治理;发挥市场的力量,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大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治污技术研发;发挥行政的力量,始终保持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集中查处突出环境违法案件;发挥文化的力量,加强舆论引导和警示教育,使“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碧水蓝天”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有力推进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梅永红表示,济宁下步将按照国家、山东省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这次检查考核为契机,下更大的决心、以铁的手腕毫不放松地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南水北调过境水质安全,以优异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汇报会结束后,国家考核组分综合检查组、工业项目组、污水处理厂组、河流断面组开始对济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