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已进入技改后期的县德华化工节能项目现场采访,欣喜的发现这个企业已由耗能排污大户,嬗变成节能减排增效的“突击兵团”。
据公司负责人曹巍介绍:为使企业脱胎换骨,向节能减排高效转型,公司一次即投资2亿多元,先后对设备进行了节水、节电、节煤改造,年可节电400万度,节煤4万吨,水的循环利用率高达98.8%,一举使吨尿素成本降低200元以上,可为企业年增收5000多万元。
这是金乡县旋动的“生态吐金”风暴,使防污与节能增效完美结合的一个缩影。
这个县的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设备老化、耗能高、效益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为切实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该县决策者在经济转型中力求使防污与节能增效完美结合,并把突破口定位在以科技为先导,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步伐上,先后投入技改资金20.8亿元,着力提高规模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对部分耗能低效大户亮出黄牌,专人督促,进行重点突破,力促其上档升级,减排增效。
该县国华电工公司生产的主导产品——油浸式变压器,原来所用的电磁线均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价格还受制于外商,降低了经济效益,制约了企业发展。公司在县里的督导下,针对这一难题,组织了专项攻关小组,先后创造发明出无碱无蜡玻璃丝包装线及非晶合金变压器第四代产品,不仅取代了德国低包线技术,结束了电磁线依赖进口的历史,还填补了世界空白1项,国家空白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抢占了国内外市场制高点,使企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内抓革新,外部借力是该县“生态吐金”风暴中使用的常规“战术武器”之一。2010年,在挑商选资中,湖北省安乐环保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质能源热电技术进入他们的视野,双方经过多次沟通,很快达成协议,联手投资6.8亿元,迅速立项上马了这一项目,使被农民当成柴草焚烧的玉米、大蒜秸杆、棉柴及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污泥等成为项目原料,均变废为宝,不仅超前防止了污染,破解了垃圾围城、围村难题,还可年发电4.2亿度,供蒸汽63万吨,结束长期存在的缺乏集体供暖、供热历史,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税收1000万元,此举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金乡县有中华蒜都之称,种植面积高达60万亩,上千家大蒜再加工企业是该县赖以自豪的富民强县支柱,也是稳定世界大蒜市场价格,确保蒜农持续增收的“定海神针”。为使这一产业健康发展,该县积极探索治理污染与资源再利用新途径,竭力使之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一方面不惜损失数亿元收入,关停了268家废水排放量高的粗级蒜干加工厂,消除了全县最大的污染源;另一方面聘请了曲阜师范大学科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最终研究成功了《蒜片加工废水的M—M1T多及处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这项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分子印迹分离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结合传统的物理处理方法,对大蒜加工废水进行多级分离处理。不但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解决了制约大蒜向精深加工业进军的诸多难题,还可年提取大蒜素、大蒜多糖630吨,并使全县形成大蒜——蒜片——蒜粒——蒜粉——大蒜素——大蒜多糖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目前,这个县已先后开发出蒜油、黑蒜、蒜素、蒜胶囊等10余个畅销国内外市场的大蒜高端产品,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多元。其中由宏泰公司生产的蒜油出口到国外市场,每吨售价高达80万美元,而以蒜油为主原料研制的高端医药产品——大蒜胶囊,利润又是蒜油的10倍。
据了解,目前,这一“生态吐金”风暴已刮进全县各个领域,在济宁化工园区及县经济开发区,已有多项投资超亿元的节水、防污项目在此安营扎寨,还有众多“农字号”产品大踏步闯入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领域,碧水蓝天+变废为宝+经济发展已成为该县的主旋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