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济宁消息网讯 ■七一特别报道
心向群众映党徽
——记基层民政党员干部谢守月
本报记者 山进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党员干部,他情牵百姓冷暖,心系艰苦群众,十几年如一日,一心为民,无怨无悔;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永葆党员本质,牢记党的宗旨,把自己全部的情和爱献给了亟待救助的艰苦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心播洒到了最需要温暖的处所,始终让党的光辉照射在艰苦群众心坎。他就是市中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市中区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兼慈善办公室主任的谢守月。
多年来,谢守月同志被评为市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政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全市慈善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6月被区委授予市中区 “五星级优良共产党员”声誉称号,2008年6月被市中区区委授予市中区 “抗震救灾优良共产党员”声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 “济宁市抗震救灾捐助先进个人”声誉称号,2009年荣获济宁市“首届孔孟之乡慈善奖”。
救助工作
他时刻提示自己:必定要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办好办实,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艰苦群众不容易。
城市低保工作是市中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他从上任第一天起就对全科室人员立下规矩:“城市低保工作是艰苦群众的生命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低收入群众的关心,有关党的威望和政府形象。要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利,任何人不准徇私舞弊。我是科长,更应当率先垂范。欢迎同志们和群众对我的工作进行监督。”说到就做到,他一次次婉拒了宴请,退回了一件件礼品也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一点也不懊悔,总说:“我只是做了我应当做的!我信任,我的朋友最终会懂得我的。”
盲人低保对象孙凤娥提起谢守月,不停地竖起大拇指。2008年,孙凤娥跑到市中区民政局来咨询低保政策,谢守月热情地招待了她,详细懂得了她的家庭情况,马上安排基层的低保工作人员到家里调查落实,当场承诺20日内办理完毕,并亲自把老人送到公共汽车上。孙凤娥老人很感谢,如今逢人就夸:“咱们民政局谢科长真是为民服务的好干部!”
慈善工作
他认为:慈善事业是一项巨大而高尚的事业,是净化人类灵魂的纯粹事业,是值得每一位慈善工作者毕生为之奋斗的美好事业。
在劝募工作中,他不仅采用传统的方法为艰苦群众积极劝募,而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采用设立慈善冠名基金的情势,向社会广泛募集资金,推动慈善劝募工作的发展。中区慈善总会,自2005年6月成立以来。向社会募集慈善资金 (包含基金)4700多万元。这个鲜明的数字背后不知包含了他多少血汗和汗水。他认为:为艰苦群体募捐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是不可推辞的义务,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和豪情,持续不断地摇旗呐喊!
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党员干部,他虽然不能亲自到抗震救灾的前线,但是在后方的抗震救灾捐赠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献计献策,全力组织做好抗震救灾捐助和物品采购工作,为灾区国民供给了有力的支撑。 在地震产生后的一个多月里,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捐赠现场,他始终繁忙在抗震救灾捐赠运动的第一线,调度、指挥、和谐救灾捐赠工作。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工作到深夜。眼睛熬红了,嗓子沙哑了,而他却笑呵呵地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玉树地震救灾工作中,他依然如故。
2005年以来,他相继参与了中区慈善总会开展的 “朝阳助学”、“情暖万家”“康复助医”、“爱心助残”“慈善助困”、“爱心复明”、“夕阳扶老”等救助工程,救助艰苦群众近2万余人次,博得了群众的高度赞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