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干旱,容易造成我市的部分干部群众防汛意识薄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防汛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北部黄河、大汶河居高临下;南部南四湖承接4省8地市31700平方公里的来水,整体防洪能力不高,防洪压力较大;东部山区250多座水库虽然大部分经过除险加固,但仍有部分小型水库存在病险,特别是小塘坝危险性更高。泗河中上游段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的50%,峰高量大,来势凶猛,仍是心腹之患。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仍是防汛的薄弱环节。
为使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损失,我市枕戈待旦,各项防汛抢险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责任落实重于泰山。3月15日,市防指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市、县、乡三级及时调整充实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及重点工程包保人员。目前全市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骨干河道的包工程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已经落实到位,其他中小工程也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了责任部门、单位及责任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
检查整改严密防范。4月15日至30日,市水利局成立6个防汛抗旱包保督导组,对全市12个县市区和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度假区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检查督导。各县市区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对防洪工程的阻水障碍、挡水坝、路桥缺口、险工险段、在建工程等薄弱环节进行了拉网式检查。目前,全市防洪防汛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已登记造册,并分类采取了解决措施。
工程先行筑牢屏障。为了进一步发挥工程措施作用,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目前我市已建在建了一大批防洪工程,有5项治淮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相继建成;194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被除险加固;24条中小河道得到综合整治;8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逐步建设;最后一项治淮单项工程湖西大堤加固续建工程,今年竣工;南水北调,加速实施,2013年通水;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工程,今年治理滨湖排涝面积30万亩;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汛前完成3条,年内完成2条、开工1条;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年内启动泗水县泗河大闸。对于在建的防洪工程,一方面督促其加快建设进度,能在汛前完工的严格要求其完工;对确实需要度汛的,根据工程实际制定了度汛方案、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和险情应急抢险措施。
预案应急有备无患。修订完善了各类防洪预案,特别对水库防洪预案做了重点要求。市防办专门委托市水文局对5座大中型水库的汛期控制运用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确保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群众能及时撤出,安置有着落,就医有保障。另外,全市还储备了总价值达1038万元的防汛物资,包括冲锋舟4艘、麻袋编织袋181.22万条、铅丝86吨、无纺布9.37万平方米、砂石料4.64万立方米、桩木625.48立方米等;并且重点做好了险工、险段、险点的料物储备,全面布置了群众号料。目前,全市已组建防汛常备队1.86万人、抢险队18.4万人、预备队55.5万人,对重要企业、沿河、沿湖煤矿的抢险队伍进行了重点落实,并通过抢险演习,提高队伍实战演练能力。
科技应用效果凸显。为了精确地预报水情、雨情,提高防汛指挥调度科学水平,防汛应急平台建设得到大力加强,水雨情遥测系统由超短波传输更新为GPRS传输,97个雨量站点、14个水文站已经竣工,并在汛前投入使用。视频会议系统正在由标准清晰度向高清晰度模式更新,与12县市区联结的视频会议系统也正在建设,争取主汛期前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高清晰度会议系统。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决策的场面将会热烈展开,科学的决策将会迅速形成并传达到灾情一线,为防洪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强指导。众志成城、奋力迎战,确保不出现大的险情,确保洪峰安全度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