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爱分很多种,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有让人眷恋的亲情,有情同手足的友情,但还有一种爱之于各种感情之上,那就是博爱。这种爱就像白云之于蓝天,露水之于荷叶,高尚而又纯洁、美丽而又动人。兖矿三院的女职工孙丽雯就用真情演绎了一段入骨入髓、至善至真、至纯至美的真爱。
42岁的孙丽雯是兖矿三院一名普通的女职工,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留着一头垂至腰间的长发。
2011年3月23日,孙丽雯象往常一样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突然电话铃响了,对方是山东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你是孙丽雯吗?你是不是在2003年的时候采集过血样,被收集到中华骨髓库?现在检查资料显示,你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你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被这么一问,孙丽雯的思绪回到了从前,2003年,医院组织20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采集活动,而孙丽雯就是其中一员。没有想到,在八年后,这竟然成为了一位远在 北京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源泉。
没有经过任何的犹豫和思考,孙丽雯回答到:“可以!”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你最好跟你家里人商量一下再做决定”。“不用商量了,可以”,孙丽雯的回答很坚定。
放下电话,孙丽雯给在济南工作的丈夫打了一个电话,听到这个消息,孙丽雯的丈夫很纠结,沉默了几秒钟,他作出了回答:“你自己拿主意吧,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支持你。”
得到了支持的答案,孙丽雯坚定了信心。接着,她拨通了父母的电话,年近70的父母坚决反对,母亲甚至带着哭腔说:“不可以。”听着母亲颤抖的声音,非常孝顺的孙丽雯也很难过,她的心有点动摇了。
当天晚上,睡眠一直很好的孙丽雯失眠了,她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既然父母坚决反对,那就回绝吧,孙丽雯这样想到。第二天一早孙丽雯正想给红十字会打电话,不料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确已经来到了,通过谈话交流,孙丽雯了解到患者是一位7岁的小女孩,现在生命垂危,如果不进行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小女孩花季般的生命就会结束。中华骨髓库配型有3人符合,但是另外两人由于各种原因,拒绝进行捐献,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年龄最大的孙丽雯。考虑到是救人一命,孙丽雯最终在捐赠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随即抽取了孙丽雯的血样进行高密度分析。
十几天后,结果出来了,高密度分析孙丽雯的血样与患者完全符合。又经过全面的查体后,孙丽雯的身体很健康,完全可以进行捐献。
4月28日,孙丽雯瞒着父母前往济南,来到了山东省立医院。提取干细胞以前,需要注射四天的动员剂,把骨髓里的干细胞充分排到外周血液,这个过程进行的比较顺利。5月3日早上8点,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孙丽雯的血液从一侧手臂里,留经分离机把造血干细胞一点一点的提取出来,又通过另一侧的手臂流回到身体里。由于孙丽雯的血管比较细,采集过程相对比较困难,孙丽雯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四个小时的循环采集,患者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终于成功提取出来,随后北京301医院的工作人员紧急送往北京。
采集过程中,孙丽雯收到一封患者父母的感谢信和7岁小女孩用水彩笔给孙丽雯的画的一幅画。信中写道:当我们的女儿被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时候,我们感到天都塌了,我们心痛、焦虑、迷茫,………值得庆幸的是,找到合适的配型真的不容易,我们万分庆幸遇到了您!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们感受到了您一颗高尚的、金子般的心灵………对于一个刚七岁的孩子来说,生命是多么珍贵!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您会是什么样子,对孩子来说,是您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您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伟大………。读着这封感人至深、真情流露的信,看着小女孩画中的蓝天、白云、自由飞翔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跳舞的小姑娘和汉语拼音标注的稚嫩的字体,孙丽雯潸然泪下,她感动于父母对子女的不离不弃,感动于7岁的女孩对生命的渴望,她觉得她这一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后来,有媒体采访孙丽雯,问她是怎么想得,孙丽雯莞尔一笑,这么多年,我头一次体会到另外一个生命将生与死寄希望于自身的感受,在爱心这项事业中,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文/张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