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介被责令清除门头上贴的字。

一名中介工作人员搬走放在路上的牌子。
本报在7月25日对青岛汽车北站附近部分中介公司骗取中介费一事进行了曝光,当天下午,城阳区劳动监察、工商、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共派出30多名执法人员,对违规收费的鑫源洲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城阳分公司等共10家中介机构进行了突击检查。
25日下午下着小雨,30多名执法人员来到汽车北站附近进行查处。“来检查的了!”一家中介的工作人员在店门口喊了一声,另外几家赶忙收起摆在店门口的广告牌,有一家甚至还拉下了卷帘门。
执法人员来到记者探访的鑫源洲中介,刚一进门,该中介工作人员就手忙脚乱地收拾地上的一些文件,这些文件正是求职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和个人信息。中介老板称,一共有300多人的信息,人都已经派遣到用人单位去了,执法人员要求其提供这300多人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对方称因为用人单位比较多,比较分散,要收集所有劳动合同需要一定时间。
当被要求提供中介费收据备份时,该中介老板称会计请假了,收据备份具体在哪里他不清楚。执法人员最后责令其在两天内提供所有相关资料,否则将依法严肃处理。
城阳劳动监察大队的刘队长告诉记者,执法人员之前曾对该中介查处过一次,但是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口头警告。
■调查
职业介绍费还是信息费?
没有明确界定 ,执法部门也犯难
执法人员随后对其他9家中介机构进行了初步检查,由于现场未发现直接的问题,就让中介拿出营业执照予以记录,以便下一步深入调查。
对于大学生找工作上当一事,城阳区劳动监察大队的刘队长向记者介绍,中介公司以提供服务信息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信息费,其实质就是收取职业介绍费。中介公司要向求职者介绍工作,必须拥有由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中介机构在没有职业介绍许可证的情况下,对求职者收取职业介绍费用,这是违反我国法律有关规定的。但是关于中介公司收取的到底是职业介绍费,还是信息服务费,有关部门目前还很难给予明确界定,导致这些中介公司钻了法律的空子,“打了法律的擦边球。”
除了相关法律并不完善,再加上绝大多数求职者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跟中介公司签订合同,也没有跟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刘队长表示这给查处造成一定困难。
文/图 本报记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