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近年来,邹城市采取多项措施,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包装、申报,非遗保护工作亮点频现。
邹城市通过对重点镇街和村、居下乡走访、摸底,对有实际价值的民间艺术立即进行采录、收集、保护。抽调部分专职人员、外聘专家组建普查队伍;建立了市、镇街、村居三级普查网络。深入村镇田间地头采访、走访老艺人,收集现场采访资料,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人,共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002条,从中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6项。对整理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原则,组织专家组进行逐项深挖细琢,切实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报、包装的要求,常年下村同传承人密切接触,深挖历史渊源。调查近1000人,采集到大量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截至目前,邹城市已编制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资料5套,共计110万字;拍摄整理影像资料30多种130多盘,为上报、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邹城市按照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验收的标准要求,在建立健全影像、文字、传承人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包装了近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至目前,邹城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个,完成了“平派鼓吹乐”、“孟母教子传说”、“阴阳板”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影像片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