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进村不容易
济阳县回河镇张庙村的张务亮老人还记得二三十年前农民争相看报的景象:“那时,邮递员两天就送一次报,现在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是给村里送报纸的反而不勤了。现在,邮递员一个星期来一回,一次扔上一大摞。村里只有村委会订报,但村委一般不开门,老百姓想看也不方便。”张务亮说,“在城里,走几步就有一个报摊,比农村方便太多了。”
同村的刘顺武则觉得掏钱看报有些贵:“其实我也挺想看报的,但不想掏钱买,如果村里能提供免费阅览室,我肯定会去看的。”
贴近百姓尚不够
在济阳,电影放映队每个月都会进村,但观众数量却不多。张庙村的张务银说:“一个月来一次,经常放一些黑白的老电影,没多少人看,常常放到一半人就基本散场了。”
农村电影不太贴近群众喜好,作为强势媒体的电视,表现也不完美。汶上县白石镇新寨社区的马继明,却觉得有些新闻做得“不太实在”:“有些栏目光凑热闹了,虚的东西太多,回过头一想,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
◎专家观点
媒体进村缺乏新动力
对于如今纸媒进村难,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系讲师高涵认为:原因主要在于纸媒生存方式和依赖环境的变化。高涵说:“大多认为在农村发行没有相应的经济利益,纸媒本身失去了‘向下推’的经济原动力。加上村两委功能削弱,村民读报能力和意愿不高,报纸与受众都对邮政减少了压力,送报越来越慢。”此外,以前邮政送报都是随着信件一起送达;但是如今信件减少,送报成本越来越大,加剧了送报的迟缓。高涵认为,对于媒体进村,特别是纸媒进村,政府应扶持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报纸,这样才可以保证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会边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