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吴淑娟 通讯员 芦 涛 济南报道
当我们惊诧于“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克隆奶山羊 ” 在山东的诞生时,没有人会想到,这项纪录的背后正是山东全力推动的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的显现。
企业实训基地网络显雏形
“通过为实习学生设立实训工作岗位,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学习及实训服务,我们建立了与国内知名高校的科研合作关系,目前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都取得很大进展 。”山东银香伟业公司董事长王银香22日向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山东省经信委职教办主任张忠军在当日举行的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通报会上表示,截至今年10月,我省共建立了1056家企业实训基地,50多万名实习实训的大中专学生被实训企业接纳就业;千家企业实训基地共计投入场地668万平方米、设备67.8亿元、实训补贴等保障性投入62.8亿元。“通过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建立起合作关系,这条快速获取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正被越来越多的山东中小企业所采用。”
据介绍,山东实施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3年来,推出了170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项目、112个专业,其中,省内空白的工科专业103个。
而重点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蓝黄经济区”发展,结合填补空白专业,山东提出的重点发展的工科专业目前已有1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其中,省内空白专业17个。获批的19个专业已经全部招生,共招生1000余人。
“企业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新增什么样的工科专业。‘黄蓝经济区’海洋工程、风电方面的人才稀缺,新兴产业没有物联网、传感网方面的人才,冶金工程、工程机械等方面人才紧张,我省新增工科专业完全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设的。”张忠军告诉导报记者,1056家企业实训基地已覆盖了全省所有的县市区,有288家重点企业集团加入到省级企业实训基地的行列,占全省重点企业集团总数的82.3%;另有357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和140余家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成为省级企业实训基地。涵盖了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纺织、电子信息、轻工、生物、钢铁、汽车、能源、财经等32个行业。“已初步构建起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衔接的企业实训基地网络。”张忠军说。
首推基地实训标准
“除了可获取人才外,还可从院校获取相关专利技术,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提出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张忠军告诉导报记者,随着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脚步的加快,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不断创新,渐成体系。
据介绍,济南积成电子把生产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本科、研究生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课题,并安排科技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实训学生“真题真做”,形成了实训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的“真题真做”人才培养模式;青岛软件园则将学生原本在最后学年的实习实训,分阶段前置到各学年中,开展认知式实训、体验式实训和顶岗式实训。
“不过,发展到现在,实训基地实训标准的制度性缺失正限制着全省实训基地的发展。因此,我省将加快推进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标准制定。力争明年5月份,在全省推出20个急需适用、特色鲜明、科学规范不同行业的企业实训基地相关专业实训标准,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张忠军透露,省经信委职教办已建议我省出台《企校合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和院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企业、院校和学生的权益,进一步明确按照实训基地接纳的人数、专业类别和时间长短,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促进企业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