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去年巅峰时期的每斤5元到如今的0.35元,前后一年时间国内生姜价格完成了“十米高台跳水”,超过90%的跌幅让“生姜造富”的愿望成为泡影。然而,并非全部姜农都损失惨重,记者在平度市采访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姜农在姜价波动过程中“安然无忧”,他们的经验也颇具启示意义。
□ 本报记者 李媛
跟风种植与理性合作的对比
“别说保本了,现在价格这么低,每亩地少说也得赔几千块钱。”正在低头刨姜的平度市李园街道栾家村姜农郭孟军面对丰收的生姜却情绪低落。
去年,郭大哥家种的五亩生姜收获了4万多斤,按去年鲜姜的平均价格3元/斤来算,郭孟军一家的毛收入就有十多万元。“看着去年形势那么好,今年又多种了些,结果竟赔了个‘底朝天’。”
平度市农业局专家分析,近几年生姜的种植面积和亩产都有提高,尤其是去年生姜价格走高农民纷纷跟风种植,所以今年生姜的存储量较高。然而,今年国际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再加上今年雨水多、环境湿润,导致很多存姜的窖井进水、陈姜腐烂,姜农们怕品质影响销量纷纷开始抛售,鲜姜、陈姜都急着出手。因此,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是生姜价格骤降的主要原因。
记者采访发现,就在一些姜农被“姜军”的时候,也有人颇为轻松自在。
同样是种姜,平度古岘镇姜格庄姜宝庆的15亩地总共收获了16万斤生姜,不但可以成功保本,而且连运输、找销路的心都省了,直接有人到他的地头收购。这又是何原因?
原来,和姜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姜宝庆凭着多年经验,已经察觉到目前国内农产品周期性起伏的特点,所以在去年生姜价格“高歌猛进”之后,他理性地为自己的生姜找了个出路——与青岛仁禾生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下种植订单,企业以最低保护价0.8元/斤的价格收购了他的生姜。如此一来,姜宝庆起码不赔本。
订单种植,背靠大树好乘凉
其实,据记者了解,在姜格庄像姜宝庆一样未雨绸缪为自己买份“保险”的姜农至少占三分之一,周边的产姜大户像马兰镇、长乐镇的不少姜农也已加入到订单种植的队伍中来。
“真没想到今年价格跌得这么厉害,都说种地靠天吃饭,像去年那种情况很少见,一旦有个灾就完了,所以有企业主动找我们合作,给的价格合理就签了。”姜庆宝告诉记者,除了最低保护价收购让他们放心,种植期企业还派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肥料到农药都是由企业将科学量化配比后的成品送到农民手中,花钱不多,但是姜的品质和产量都比以前好,而且企业上门收购也帮农民省了一笔运输费。
根据协议,收获期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企业会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最低保护价,企业将以比市场平均价高出5分钱的价格收购。如此一来,遇到今年这种价格“跳水”的情况,姜农们也不必担心会亏本。
10月19日,记者在仁禾公司位于平度的全国最大生姜交易基地采访时,刚好遇到姜宝庆和同村的朋友来续签合约,用他们的话说,与其“单打独斗”,不如背靠大树好乘凉。
从小作坊到农业产业化的探索
农民按照一定种植标准种姜,收获的生姜品质提高并且符合绿色、无公害标准,避免了以前农民各自为战造成的农作物品质参差不齐。而生姜被仁禾公司收购之后,企业利用全国最先进的保温库统一进行加工、储存,能有效解决原先姜农“单打独斗”时面临的储存问题。同时,仁禾公司位于平度市蟠桃镇的10万平方米的交易中心、占地500亩的配套物流园还将打造起覆盖全国的营销平台。从产地跟踪服务到延伸品研发销售,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模式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生姜产业链。
如此一来,姜庆宝这样的农民就像生产线上的工人,耕种有了操作规范,产品符合药残检测,一改往昔靠天吃饭、信息少出路窄的生产方式,可最大程度避免农产品周期性怪圈以及资本炒作等市场因素带来的损失,农民可以按时定量“领工资”。
其实对处于市场弱势的农户无力抵抗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的状况,一些业内人士已经呼吁政府通过发布种植数据、组织专业合作社指导、增加收储品种等措施来有效控制农产品市场波动。但是,如果只是政策跟在市场后面“追”,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制度上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改变当前农民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才是顺应市场发展的良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