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董钊
编者按:闯红灯、违法停车、酒后驾驶、超速超载——各种交通问题每天都在上演,都在考验着全省各地交通管理部门的神经。
青岛市严把驾驶人考试关口,考试难度虽然加大,但投诉却降为零;诸城市为预防交通事故,发明“另类”信号灯;禹城市公开招聘女大学生协勤,为文明交通加入柔性色彩——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三个城市的交通现状,旨在告诉每一位道路使用者:畅通安全行,你我都有份。
学员答题所用的斜式屏幕,有效防止了作弊现象的发生。
驾驶员考试三项科目都不再单纯依靠警察考官,青岛市驾考全部电子智能化实施半年多来,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的态势。青岛市车管所工作人员坦言,由于电子评判后考生成绩全部实时上传,成绩不再“考官说了算”。全部实现电子化之后,作弊现象彻底杜绝。
>>指纹、拍照、监控,一个都不能少
10月11日上午,青岛市车管所民警孙吉仙坐在一台电脑前,眼前不远处是一考场的闸口。每位考生路过此处,都需要将手指放在指纹对比仪器上,孙吉仙眼前的电脑便会弹出考生的所有考试信息。
考生从候考大厅进入考试大厅,还将再次使用身份识别系统。在考场内,电脑屏幕为一个斜面,上面为一监控摄像头,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将被三次拍照,照片附在成绩单上。
斜面式电脑屏幕的另一优点在于,考生如果想用针孔摄像机等手段作弊,根本拍不到题面。
“几次拍照就是为了杜绝替考作弊。如果有人替考,那么最终驾照上的照片也是替考者,这样的驾照估计考生不敢用。”青岛市车管所考试一科科长刘自军说。
在科目二考场,考试车辆内安装了音频视频监控系统,考试过程全部录制,留档备查。在考场内,针对有些驾校和教练作标记的做法,一些容易被作标记的地方被用黑布遮盖。
在科目三考试现场,考生的车内没有民警的身影,坐在考生身旁的是引导员,负责车辆和考生安全。考试所需要的3.2公里实际道路,则是按规范化标准建设的全封闭道路,而不是市区内的普通马路。
>>至少节省了1/4的警力
近年来,青岛市平均每年参加驾考的有23万人,其中有19万人拿到驾照。
面对大量的考试需求,单纯依靠车管所考试民警现有人员似乎难以为继。有了电子考官,之前单纯依靠人工评判的方式得以改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官每人每天负责考试不得超过60人。“之前我们需要每天工作约十个小时,有时达到12个小时。在车上要盯着每位考生的一举一动,一天下来会很疲劳。”考试二科民警郭向东介绍。
“目前,在青岛市,平均每天有3000人次参加考试,按每人考60人计算,需要50多位民警。现在的电子化至少节省了1/4的警力。”考试二科科长韩峰春介绍说。
“之前曾不止一次有考生投诉,认为考官评判不公。现在一切都有电子记录,有严格的评判界限和标准,考生的质疑也就不存在了,投诉也少了。”韩峰春说。
>>“找我们没用,得罪了不少人”
在考生报名的大厅门外,一张公告牌矗立在醒目位置,上面公布了青岛市64所驾校的排名,排名标准是按照各驾校上个月的培训合格率。
车管部门将这64所驾校分
为三个梯队,第三梯队的考试合格率相对偏低,每车限考4人,第二梯队每车限考5人,第一梯队的考试合格率较高,每车限考6人。
“我们用这种方式告诉驾
校,培训时必须瞪起眼来,而不能只以赢利为目的。”青岛市车管所副所长高志平介绍说,如果每辆车都少考一人,驾校的收入就会缩减,这是驾校所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车管所工作人员坦言,由于民警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官,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压力。
“现在驾驶员考试,我们因为电子化得罪了一些人,因为找我们确实没用。”刘自军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