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针对今冬的蔬菜收获以及销售情况,记者在城郊一些菜农进行了探访。一上午的时间,记者深入到3户菜农家中,在农户自家地头,记者发现,菜地里的油麦、生菜等作物都喜获丰收,但菜农们的脸上却并没有写着喜悦。就在去年这个时候,菜农们只需把自家的菜收好,送到订菜的菜商那里,然后就可以收到一笔不菲的收入。而今年,眼看着自家的菜越长越好,在市场上潜在的买家却是越来越少。就在前不久,菜农老王刚把一大堆新收获的油麦扔到路边,当记者离开村子的时候,发现在村边的路上,几乎隔十几米就有一堆被丢弃的油麦……
无奈:
宁肯丢掉也不愿低价出售
正当记者走在田间,看着一片片丰收的菜地,感叹今年收成真好的时候,一位菜农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收成是好,可惜就是卖不出去。”随后,记者了解到菜农姓王,今年50岁,今年家里种的菜基本上没让他赚到钱。
老王告诉记者,自己家中一共两亩地,这两亩地同时也是全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谈到今年的行情,老王对记者说道:“估计能保个本吧,咱也不奢望能赚着钱,毕竟行情在那里摆着呢!”紧接着,老王告诉记者,像油麦这种作物,还没长大的时候最好卖,越长大越没人买。“现在收购价也就两三毛一斤吧,一袋20斤,大概就能卖五块钱左右,而且还得自己把菜洗好装好,再送到蔬菜批发市场,扣除税费、来回的油钱以及吃饭等开销,根本赚不到钱。”就在前几天,老王刚刚把几十斤油麦扔到了村子外边的公路边,对此,王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与其折腾一天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的菜卖这么点钱,还不如让它们烂到地里。”
谈及蔬菜的行情,老王对记者说:“我种了那么多年的菜,属去年行情最好,像油麦这样的叶类菜,收购价甚至涨到了2元一斤。今年的价格这么低,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现在我们村里种的油麦,基本上都卖不出去了。”老王坦言,除掉去年行情有点偏高这方面的因素,今年的价格比往年正常时候也要低不少,大概只有往年均价的四分之一左右。
疑惑:
难道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随后,记者来到一位姓寇的年轻菜农家中。见到他时,他正和父母给大棚里的芹菜凉棚,由于事先约好了采访,他早早就来到地头。当谈及自己的菜地时,寇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村里的农户,多数都在种芹菜。“现在大棚里的芹菜离成熟还要一个月的时间,搁着现在的行情,种的早的可就倒霉了。”据他介绍,现在蔬菜收购商来他们村收菜,一斤芹菜就给4毛钱左右,对于多数菜农而言,这个价出售根本不赚钱,有的弄不好还会赔。寇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外地菜往济宁销售,对济宁本地的菜有很大的冲击,他自言自语道,“我就纳闷了,人家外地的菜,远道而来的,怎么就比咱们济宁本地的菜卖得还便宜?要这样竞争,咱们怎么跟他们比?”
对于这个问题,老王向记者倾诉了心中的苦水:“我觉着像我们这样的菜农,现在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种菜,没有专人引导,基本上是在单打独斗,碰到好时候了就能赚着钱。当然,本地菜和外面的菜相比,质量上确实不如人家,价格上也没啥优势,这样竞争,结果是啥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我知道人家潍坊寿光那边,哪个村种什么都是事先规划好的,而且还会进行统一收购,这方面咱们做的差远了,咱本地农民种植什么都是根据去年的行情,大家种什么也不统一。这样看着种得好就一窝蜂上,而且家家单打独斗,成不了规模,成本也高。”
期望:
行情好转估计要等到来年
在离开老王家之后,记者在菜地里继续走,看到在一大片大棚前面停着一辆摩托三轮车,一个40岁左右的菜农倚着车子抽着烟。在和他攀谈了一会后,男子带着记者来到了他家的大棚。记者了解到,男子姓马,眼前这一片全是他家的菜地。
他告诉记者,他家现在有三亩地,全都上了大棚。当被问及对现阶段蔬菜的价格有什么看法,他吐了口烟,对记者说:“今冬的收入确实不乐观。我们家今年夏天行情还算比较好吧,那时候纯收入能有3000元呢!夏天的时候,陆地菜容易烂,大棚菜成长周期短,比较有优势。”随后,马先生抽了口烟接着说:“这一季的菜估计就这样了,赔也赔了,你来的时候估计也看到了,村子外面不少扔菜的。芹菜马上就该上市了,按现在的行情估计也赚不着钱。”最后,当被问及对以后行情的预期时,马先生告诉记者:“如果说菜价能好起来的话,也只能等到腊月了,今年估计是没戏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