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四级健身网络让你家门口健身
2010年,济宁市历时两个多月进行大型国民体质监测活动,走遍了济宁城乡、企事业单位、机关、幼儿园,年龄覆盖面从3-69岁、共获得 3000余个有效监测指标。数据显示,全市城乡儿童体质普遍较好,差异不明显,肥胖儿童的比例有增大的趋势;乡村人口的体质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偏差,体育锻炼的意识更要加强,需加强体育锻炼;中青年人更需要加强锻炼,营养过剩、锻炼不足,身体成份上呈现脂肪含量较多的趋势,所以普遍身体状况偏差,身体亚健康的情形比比皆是。
为此,结合我市实际,《济宁市 全 民 健 身 实 施 计 划(2011-2015)》规划,在五年内,市、县、乡、村全部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体育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人口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十六岁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10%以上;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650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2名社会指导员;认真组织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挖掘品牌活动项目,全民健身活动做到“市有品牌,县有特色”。
布局:城区打造8分钟健身圈
为让市民出门即可享受健身需求,我市将有计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由市体育局牵头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有关部门配合,编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各类场地设施建设标准,按年度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市区打造城区8分钟健身圈,县区打造12分钟健身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到全覆盖。
解禁:公共体育设施将适时向公众开放
为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我市还规定,公共体育场所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同时,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助力: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检测市民体质
《规划》指出,5年内,市、县两级普遍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建立数据库,将监测数据纳入社会统计系列。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的质量和水平,推广一批科学健身方法。
同时,为发挥健身骨干的带头作用,2015年,全市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650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市、县、乡三级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深入开展“人人掌握一项健身方法”健身普及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培养壮大全民健身骨干队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