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臭鸡蛋味,
要赶紧撤
“盖子打开后,不能马上下去,先敞着盖子,通通风……”老王一边提醒记者,一边从车上取出两件连体防水胶衣。这是从事“地下工作”不可或缺的专业服装,从头到脚都是一体的,只在胶衣前胸部位有一个圆形开口。
2011年12月23日,在济南市排水管理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在排水一线工作了十余年的排水工老王。他带着记者来到省城泺源大街一窨井旁,准备到地下南门桥排水涵洞“一探究竟”。
在同事的帮助下,老王用力撬开了窨井盖子。这次要下的是市区最宽的排水涵洞之一,宽3米左右、高2米多。
“每次下去三个人,30分钟一轮换,否则身体吃不消。”穿好防水胶衣后,老王将不锈钢梯放入井内。井里一片漆黑,站在上面看,不禁有眩晕感。不锈钢梯一直延伸至3米多深的井底。乌黑的水在井底缓慢流淌,不时有颜色各异的杂物漂过。
老王的同事、排水工小袁打开了一个大塑料工具箱,把安全帽、氧气面罩、对讲机、防护眼镜等装备拿了出来。氧气面罩靠一根橡皮管连接着货车上的氧气制造机。小巧的气体报警器最值钱,老王说,“不仅因为它价值不菲,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我们的安全。”
“现在不是雨季,估计下面不会出现有毒气体,但下去之前必须好好检查,以免出现危险。”老王说,夏天进涵洞里排查时,由于担心瓦斯等易燃气体过浓,甚至连头灯也不敢开。“下井的人只能牵着一根绳子,在黑暗中摸索。”
小袁用一根绳子系着气体报警器,慢慢递到井中。测了三分钟,报警器没有响。老王放下心来,“猜对了!安全!”
尽管如此,在下井前小袁还是提醒记者:“如果在里面闻到硫化氢,一定赶紧回来。那气体有一种臭鸡蛋味,毒性可致命。”
涵洞内管道交错
“虽然这个涵洞是济南最宽的,但里面的环境外人很难想象。冬天还算不错,比地面上暖和。”下井前,老王开了句玩笑。
记者跟着老王第二个下井。厚重的胶衣如同蚕茧裹住身体,井里空间狭小,连胳膊都伸不直,行动十分困难。走了三四米后,眼前就黑乎乎一片了,只能看见前方不远处一点灯光在晃悠。
那是老王手中的头灯。“小心点!这里就是涵洞了。”听到老王的喊声,记者用头灯一照,看见一个一人多高的涵洞。涵洞里弥漫着一股腥臭味,墙角四处布满了蜘蛛网,远处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记者从窨井的管道一脚踏进了涵洞。隔着胶鞋,能感到脚下厚厚的泥浆和积水的吸力。此时,头顶马路上车水马龙,而地下排水涵洞内混浊的泥浆水在缓慢地流动,一个个的窨井连接着路上路下这相隔3米的世界。
手里的头灯成为涵洞内唯一的光源,灯光只能照到2米内的空间。在方形的涵洞内,各种管道交错着。
“走路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小心滑倒,涵洞中有很多两米深的积水湾,很危险。”老王拿着头灯小心翼翼地往前走,查看有无污水点。
前行不到3米,空气突然变得异常憋闷。“这里有一个排水管道,之前有一家公司偷着往涵洞里排污水,我们顺着管道方向找到了偷排的单位。”老王向前摸索了200米,发现一处小管道有一股细水流出。
“再往前就是护城河,这里有一处积水湾,上次用标杆探过它的深度,现在有积水,估计得两米深……”老王介绍情况时,记者脚下一滑,幸亏被一把拉住。
每次下到涵洞
最不想看到污物
“涵洞一般是比较重要的检查区域。”老王说,像这种排水管道,在汛期要“重点关照”,先看运行情况有没有问题,再看有没有沉泥,“主要是检查排污,因为污物往往会堵塞正常排水。”
根据济南市公共事业局曾公布的一组数字,济南市道路面积只能占到城市硬化面积的15%左右,但所有城市硬化面积上的来水基本都要通过道路排放,马路上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作为地下排水系统的重要设施,地下排水管道是防止内涝的主力。据济南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近10年间,城市对于管道口径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今,济南最粗的排水管道已经达到了2.8米,而10年前的管道口径普遍只有0.3米。
作为排水一线的工作人员,老王说:“每次从地面下到地下涵洞里,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污物和淤泥,我们排水工人有一个理想,盼望有一天管道内能和路面上一样干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