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作为一个消费者,听到形形色色的企业如此众口一词、斩钉截铁的宣言应该是心内安定的,人家说了,质量是生命,也就是说一旦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他们企业就做不下去了,企业里上至领导下至员工也就没了饭碗,事关自身生死存亡大计,对质量问题得是何等的重视?可事实上,现在,这句话许多企业说得顺嘴,让消费者听得也随意,因为这些年来有太多反例可以证明,这句本该重若千金的承诺,在很多企业那里都是“过嘴不过心”。
记者自从接跑质监口后,每天都刷新好几遍省质监局的网站,最关心的就是对各类产品的监督抽查结果有没有更新,一旦有新结果出炉,点进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表格往下拉,因为不合格的都列在下面。这么多次还基本上没有哪次“失望”的,最后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合格者,有时不合格产品及企业的名单还很长。这些产品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食品、纸巾、床上用品、电动车、燃气灶具;也涉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建材相关产品等等。看着这样的抽检结果,一方面庆幸监督部门切实发挥了作用,揪出了我们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暗自嘀咕,如果产品质量真的是企业的生命,那有不少企业还真是“潇洒”,放任自己的生命安全时不时地受点“威胁”。
以前,每到“3.15”,相关部门都会现场接待很多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记者曾经见过有一年活动设在泉城广场,人头攒动,很是热闹。只是可惜,近几年的“3.15”活动逐渐将重点转到了表扬先进上,愿望是良好的,是希望通过正面典型的力量引导诚信经营、重视质量的好风气。但是,优质企业的增加不能消解“黑心”企业对消费者造成的危害,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我们身边究竟潜伏着哪些“表里不一”的企业和产品,于是大家又将目光全都聚集到了央视的“3.15”晚会,每年曝光的各类质量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有时,反映某类产品有问题的消费者多了,相关部门会出来发布善意的提醒:“选购产品一定要去正规场所,尽量选择知名度高的大品牌。”很多人照着做了,小企业信不过,我们转投大品牌:花大价钱买外资知名品牌彩电,结果没几个月屏幕上出现竖条、黑线;用掉大半积蓄挑选了一款大品牌汽车,不久却传来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车型被召回的“噩耗”……
现在,很多企业强调培养目标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很多消费者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忠诚来源于信任,可是现在,大家最难付出的就是“信任”。“要不是怕孩子适应不了,我真想每隔几个月就换一个牌子的奶粉,今天这个有问题,明天那个要召回,哪敢认定一种坚持吃。”“我家每买一种电器都纠结半天,上各种论坛挑口碑最好的品牌,整体家居搬回家?哪儿敢啊。”……各种各样的担忧、抱怨听得真是太多了,是消费者太多疑?恐怕不是,是太多不良企业挥霍掉了消费者曾经真诚付出的那一腔信任。
记者去过的企业不算太多,但每家企业办公区、厂区的墙上都少不了强调“质量”重要性的标语,由此,记者不太严谨地推断,那些出问题的企业里应该也少不了此类口号,甚至可能就张贴在显著位置,那么,对他们而言,这些也仅仅就是口号,喊喊就算了,看过就完了。
再有机会深入企业、接触企业负责人,媒体对一些表面文章已经不再感兴趣,而是直接切入关键环节,关注具体生产流程,让真切的事实讲述质量是否是该企业的生命。企业要做的也应是如此,嘴上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关键还是看行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