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农民将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育水平、就医条件、文化设施,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建立。强力突破中心城区,按照城市特色定位和“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以更大力度拉框架、扩规模、优布局、提功能构建起来的中心城区变得更大、更强、更美,五年内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
1、城市化水平:
城市更美更靓 都市区同城发展
今后,我市将坚持“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
按照城市特色定位和“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以更大力度拉框架、扩规模、优布局、提功能,把济宁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做美,五年内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强力突破中心城区。
加快推进都市区同城发展。我市将按照“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相向发展”的原则,编制都市区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市政府主导、各大板块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同城化制度安排体系,实质性推进济兖邹曲嘉同城发展。
为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我市将持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全覆盖。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注重解决好小区卫生、物业管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老百姓身边的具体问题,切实为市民创造整洁有序、交通顺畅、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建立城乡社保衔接、就业服务、子女入学等统筹配套的制度体系,拓宽农民进城就业领域,打破制约人口进城的制度屏障,降低进城门槛,让更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2、城乡一体化:
五年内初步构建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举措,我市将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通过5年努力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联网对接,提高“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信息网络”标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中,将突出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建设,建立“三下乡”常态化机制,让农民群众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休闲有去处。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扩大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的比重,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另外,还将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推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保洁模式,为农民群众创造整洁舒心的生活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各项财产权利。
3、生态市建设: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我市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
为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我市将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为牵动,搞好山区绿化、林网建设、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同时,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南四湖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一湖清水”安全过境。
针对大气污染,我市将多管齐下治理,大幅度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一批绿色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