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这颗镶嵌在祖国华北平原上的明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兖州作为为古九州之一,是鲁南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也是济宁都兖州市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总面积535平方公里,总人口54.3万,辖7镇3个办事处和3个省级经济园区。
工业强兖州市、文化名城、商贸重镇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古老延绵的泗河蜿蜒纵跨东都境内,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兖州历史文化悠久,九州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等交相辉映,2008年兴隆塔地宫佛教圣物的惊世显现,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为兖州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兖州交通便利,被誉为“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京沪、新石铁路在此交汇。兖州火车站是全国一等货运站,有16股铁路专用线,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货运中转站,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公路四通八达,京福、京沪、日东高速在附近通联,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兖州是山东省鲁西南重要的经济中心。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轻工造纸、橡胶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2011年GDP达到456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跻身山东省30强县兖州市和全国百强县。兖州市得天独厚的工业优势,为城兖州市的发展垫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兖州市委、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城兖州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工业强兖州市、文化名城、商贸重镇”。
打破桎梏,拓展城兖州市空间
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巨人的加快崛起,工业化、城兖州市化双双成为拉动国内经济高速运转的两大引擎。
曾几何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惊涛拍岸,出现工业版图的不断扩张,产业工人的大量聚集,在兖州,不到27平方公里老城区,却居住着近26万人,城区交通拥挤、河道不畅,兖州市政公用设施不足,城兖州市化滞后的问题已经成为兖州产业发展的“瓶颈”。
曾经的优势突然间变成劣势,由于三面被铁路、高速公路、河道分割,兖州城被框在了建成区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狭小的“井”字型困局中。
为突破高速公路、铁路、河道等对兖州城兖州市发展空间的压制,近几年兖州市启动了包括道路、桥梁、河流、片区开发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会战。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抓手,通过道路串联地域联系,通过河流创造景观效果,通过片区开发吸引人流聚集,突破县城模式,拉开现代城兖州市框架。
城区内,构建新老城区路网框架,规划实施了胜利路、丰兖路、鲁王路、滋阳路、荆州路、徐州路北延等路网建设,拓展了城兖州市发展空间。
都兖州市区内,积极推进104省道提升改造工程,与济宁高新区共同组建快捷的交通网络,为济宁向东发展、兖州向西发展奠定基础;建设泗河兴隆大桥,加强与邹城之间的联系;新建九州路下穿京沪铁路桥、北护城河路东延下穿京沪铁路桥、泗河九州大桥,加强与曲阜高铁站的联系,实现兖州至都兖州市区城兖州市的30分钟交通圈。目前,兖州市对接济宁、辐射周边县区的路网基本形成,兖州市域内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为主的现代化立体化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座城兖州市的命脉,也是城兖州市发展的前提。总投资过百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开兖州昔日县城般的空间布局和“井”字形桎梏,新增近3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为兖州迈向现代化城兖州市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