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富江和学生一起办黑板报。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么富江筹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家属提供)
么富江这些年因办学获得多项荣誉。(家属提供)
100多年前,山东冠县曾出了个贫民教育家武训,他一生靠乞讨为乡邻办学,享誉后世。
现在,冠县还有个“现代武训”。他就是乡村教师么富江。今年58岁的么富江,在过去的20多年里,倾家荡产、四处借债,在家乡建起两所希望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如今,为了翻盖旧校舍,么富江又走上了四处筹钱的艰辛路。
“‘贷、借、赊、捐、建’,这些年我就用这五个字坚持过来”
“‘贷、借、赊、捐、建’,这些年我就是用这五个字坚持过来的,孩子们有书读我就高兴。”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后,么富江的小学又迎来了一批新学生。
今年58岁的么校长是聊城冠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一直在黄河故道边的乡村学校教书。在冠县东古城镇民生希望小学,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带着孩子们打扫卫生。身穿旧的确良衬衣,手持一把大扫帚,加上鬓角的花白头发,站在学生中间,么富江格外显苍老。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历尽大半生辛苦,为乡邻筹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成为让人又敬又怕的爱借钱的“么校长”。
么校长总不忘自豪地向来客介绍自己的学生和学校。“这8间教室是暑假期间刚建起来的,是我们送给新学期孩子们的开学礼物。”
盖这几间新校舍,一共花了八九万元,除了学校自有的部分资金,么富江还拿出了自家的积蓄,还不够的,则靠他借钱和贷款。
“我很累,可为了孩子们读书,我愿意这么做。”看着校园里嬉戏的学生,么富江最近还筹划着一件比新建8间校舍更宏大的事:筹资翻盖一座教学楼。
“武训能乞讨办学,我为什么不能?”
“我就是不忍心孩子们没书读,连像样的校舍都没有,太可怜了。”现在的民生小学是数排平房,因为已使用了十来年,已经显出破旧之态。
“现在农村的条件还算好一些了,学校都是砖瓦房,孩子能就近入学。以前我年轻的时候,我们这儿连个像样的校舍都没有。”望着眼前的校舍,么富江颇有感慨。正是这样的现实,么富江才决心义务办学。
第一次下决心,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在么富江所在的冠县东古城镇,有的村小学十几年连着挪了五六个地方,后来干脆没了校舍。夏天,孩子们就在树阴下上课,到了冬天,学校只能停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