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不能上学,就得不到好的教育,村子就得继续穷下去,永远富裕不起来。”抱着这样的想法,么富江毅然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给孩子们上课,一家五口则搭了一个两米长、两米宽的棚子住。
村子支持他办学,可修校舍的钱从哪儿来?这成了么富江的一块心病。
“武训能乞讨办学,我为什么不能?”有一天,他骑车几十里去看义丐武训的雕像,武训三十年乞讨集资办学的事感动了他。“钱,不向国家要一分;物,不动村里一砖一瓦。我自己想办法,筹资把学校办起来。”他这样跟村里做了保证。
同样做老师的妻子焦玉双欣然支持,可家里老人不同意,说他“做白日梦”。么富江软磨硬泡,最终说服了一家老小。
校址,腾自家的宅基地;木料,伐父母种了十几年的树。可是,凭自己的力量太小了,么富江决定借钱办学。谁承想,借钱竟成了他接下来20多年的生活经历。
“有人帮忙有人骂,反正得厚着脸皮去求”
“借钱和乞讨差不多,有人帮忙有人骂,反正得厚着脸皮去求。”么富江说,他年近60岁了,从哥哥辈的老师熬成了爷爷辈。除了教书,最擅长的就是借钱了。
么富江说,说起借钱这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放着教师不当,折腾着借钱盖学校,你是不是疯了?”“自己办学,让老婆孩子陪你活受罪,这钱不借!”“你办义学,借我的钱,你落个美名,亏你想得出!”最初出去借钱时,么富江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冠县每个乡镇,甚至还跑到了临近的河北馆陶。不少人支持和佩服,冷嘲热讽也数不清。么富江说,他曾经被骂出门,也曾经在夜里大哭,但白天继续出去借钱。
最终还是有很多人被他感动了。他教过的学生纷纷出钱帮忙,有的村民把家里卖棉花的钱送给他,有的木工自告奋勇免费为学校制作门窗。
那一年,么富江盖了两间新校舍,村里50名孩子有学上了。么富江夫妇既要教课,又要给孩子们当后勤。由于教得好,学费仅四块钱,附近村子的学生,甚至河北的贫困孩子都争相来上学。可学校只有两间教室,他又犯了难。
“孩子大老远来了,不收怎么行?”
扩建学校还得借钱。这回,他把亲戚朋友都排了个号,即便一面之缘的,他也去争取。一次不行,再去两次、三次,最多的一次,他去找一个人,找了6次才借给他。
最终,么富江筹来了几十万。他在村里建起20多间校舍,370多名学生用上了水电,学校也有了办公室。
“宁叫亲朋骂我百句,不让家长斜我一眼”
校舍盖好了,学还得教好。“宁可叫我的亲朋骂我百句,不能让学生家长当面斜我一眼。”么富江对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开学第一年,学生成绩就在全镇名列前茅。十里八村都知道当地出了个么富江,他学生教得好,都把孩子往他这儿送。
么富江兴办义学的事迹逐渐传开。“武训故里义学痴”,么富江成了“现代武训”。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书法家欧阳中石、诗人臧克家、国学大师季羡林等名人纷纷为他题词。
为了筹款,他在济南、北京等各地举行了书画义卖展。“不能光借人家的钱,自己也得想办法,我卖字画给学校筹点钱。”为了学校建设,他经常一放假就外出筹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