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取得实效”和“打造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群众满意为根本价值取向,以争当“十大先锋”为载体,强化措施、创新形式,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创先争优的最重要基础,活动成果进一步扩大。两年来,各级党组织对创先争优活动高度重视,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参与指导的工作机制。组成专门督导组,综合运用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措施办法,督促指导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确保了活动不走过场、见到实效。多措并举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实践载体,深入开展争当带富先锋、和谐先锋、创业先锋、服务先锋、科教先锋等“十大先锋”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结合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全面开展了“换届我承诺”活动,3.5万余名党员干部作出郑重承诺,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开展“学身边典型、树身边旗帜”活动。建立了创先争优先进典型数据库,收录各类先进典型800余个。在济宁日报、济宁党建网开设“创先争优当先锋”专栏,先后推出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宣传员”谢立亭、见义勇为模范谢福收等30多个先进典型,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创先争优的最重要实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县市区各部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工作大局,科学设计与中心任务相对接的活动主题和载体,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创科学发展之先,争强市富民之优,使创先争优成为凝心聚力的重要抓手、攻坚克难的有力武器、建功立业的重要平台,为科学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创先争优的最重要目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全市4756个基层窗口单位,25.34万名从业人员,立足岗位“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创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创一流作风”,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治安等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23.5万余件,打造出医疗卫生行业“先看病后付费”、交通运输行业“温馨旅途”、行政审批部门“阳光快车”等一大批为民服务品牌,广大群众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感受到了新变化、得到了真实惠。
始终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创先争优的最重要保证,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注重以创先争优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和谐,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在连续14年选派8万多人次驻村帮扶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选派3378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住村帮扶和“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市县领导干部住村调研,7.3万名机关干部联系全市6216个村。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农村、社区,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解难题,为派驻村协调无偿资金9026万元,硬化路面1000余公里,修建桥涵1916个,发展工副业项目712个,组织劳务输出10.3万人,给农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创先争优的最重要内容,基层基础进一步稳固。始终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任务,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两年里,全市共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21个,修缮维护活动场所1260个。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一大批“三高三强”型人才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一批“难点村”得到了集中整治,党员群众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满意率达到99.25%。先后组织开展了“城乡联建创五好”等活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50条”意见)等文件,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今年9月份,市委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通过增加投入、增强力量、强化帮扶“两增一扶”措施,着力推动投入向基层倾斜、人才向基层流动、服务向基层延伸,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夯实基层基础提供了有效支持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