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济宁民生体系建设从小到大、基本健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搭建信息平台,构建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制度完善、体制完备、符合兖州市情、持续发展”的民生保障体系,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就业、养老、住房、看病……这些最牵动民心的事,也是济宁兖州市委、兖州市政府最重视的事,更是兖州市财政投向的重点。采访中,各级干部谈的是民生,群众最满意的是民生,快速发展的背后展开的是一幅动人的民生图景。
搭建信息金桥
10月17日,济宁兖州市人才兖州市场“蜜蜂零工超兖州市”服务台前,几个年轻人正在电子触摸屏上寻找招工信息。23岁的张超想找个销售的活。在触屏查询机前,他按了“找活”这个选项,用二代身份证一刷,屏幕上就出现了“欢迎您,张超先生”,在提供“区域”、“职业”等选项后,屏幕上出现了几页招工信息。每个信息里都可以再查询职位名称、年龄要求、月薪、工作地点、联系电话等,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求职者就可以直接与企业联系。
“这个查询系统操作简便,是专为农民工和找零工人员设计的。2009年,我们开发了身份证智能求职系统,采用了物联网设计理念,实现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智能对接。由于一线人员参与研发,保证了信息的实时性和真实性,2011年,获得了国家专利。”济宁兖州市人才兖州市场信息与网上兖州市场部部长魏志静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济宁兖州市人才兖州市场主任邵新才告诉记者,2005年,这个人才兖州市场开始起步,每年举办210多场现场招聘会,累计求职人员流量在25万人次左右,已为16万人次找到了岗位,这个兖州市场也成为鲁西南和苏北地区最大的人才兖州市场。他最大的感触是,“这10年,人才兖州市场更加专业化、现代化了。过去招聘,要用一两周收集信息,然后打印、邮寄到各县,企业用工情况千变万化,等人招到了,情况已经变了,基本是‘零效果’。现在,信息及时更新,用交互的方式实现各取所需,让每个求职者‘到手的就是可口的’。”
以创业带就业也是济宁兖州市的亮点之一。济宁兖州市就业办公室就业安置科科长程璟高兴地说,2009年,济宁兖州市成为全国首批82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兖州市。创建之初,兖州市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加大培训、搭建平台、降低门槛、提供服务,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新创个体、私营企业2.8万户,带动社会就业从7.7万人提高到13.5万人。今年7月,济宁兖州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兖州市”称号。
创新管理模式
“先看病、后付费”的创新始于济宁兖州市兖州中医院。2010年,该院率先改革,迈出了医患互信的一步。作为创新的实践者,兖州市中医院院长孔庆民坦承,“当初非常纠结,我们是两家医院合并的,合并后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一定压力。如何更好地方便患者看病就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充分调研分析当前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先看病、后付费’这项便民举措。”试点至今,3万例患者没有1例逃费的,医院尝到了甜头。2011年,全院的业务收入比以前增加了97.83%,住院患者增加了80%以上。如今,这一暖民心的政策已在山东省推广。10月17日,患者林存娥在济宁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办理了出院手续,在住院收费票据上,预收金额是零,从10月8日到10月17日住院9天,合计应缴费4658.77元,出院时患者只缴纳了新农合报销后自费的2296.14元。
地处任城区、兖州市中区、高新区三区交界的任城区仙营街道,人口5.89万,流动人口占48.6%。今年以来,这里推行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实现区域网格化、统筹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街道划分了45个网格,每个网格300到500户、人口1000到1500人。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程艳春介绍,网格工作室一般由“1+2+X”名成员组成,其中“1”为具备党员身份的居村“两委”成员,“2”为网格管理员、协管员,“X”为楼栋长、警员、党员、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等,及时收集信息、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管理格局。44岁的仙营社区第一网格工作室管理员刘琪从事社区工作12年了,她笑着说,“第一网格有649户、1623人,管理员的工作包括社保、养老、医疗、治安、流动人口登记等,有时家里没电了,也都来找我。干这个苦中有乐,也没个周末,有时为登记住户信息,要多次上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