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参观的游客被精致的人物造型所吸引。记者 张晓科 摄
民俗馆一角。记者 张晓科 摄
10月31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30日,汶上县中都民俗馆开馆,该馆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多媒体演示等形式,直观地再现汶上当地的民俗风情。八个展厅,收集展示5000余件实物展品。
走进民俗馆,这里有按民国年间的婚礼场景布置的婚礼厅,在婚礼厅的墙上,贴着不同时期的结婚证书展品,展品时间跨度为民国时期至今,其中有最早的红纸墨书手写式结婚证书,也有民国时油墨印刷式结婚证书,还有现在的小巧型结婚证书。
最吸引戏迷的还数曲艺厅,汶上县梆子剧团入驻民俗馆,每天为游客奉献精彩的汶上梆子选段。在曲艺厅二楼,汶上县梆子剧团的蔡路刚在脸上涂上秦琼的脸谱,正在把长胡须挂到耳朵上。“我16岁开始学唱汶上梆子,那会儿是真心喜欢,所以自己去艺校里拜师学艺。”蔡路说,它唱起来呈现出一种爆发的姿态,给人一种山东大汉的感觉。
汶上县梆子剧团团长柴长申介绍,汶上梆子的特点是在哪儿都能唱,即便是在地里干活也能唱,“上世纪70年代,我还很小,那时汶上县村村唱梆子,但是这些年逐渐消失了。”柴长申说,现在剧团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送戏下乡,一个小组在民俗馆里展演,这也算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途径。
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宋毅介绍,中都民俗馆位于汶上县莲花湖湿地公园内,占地15亩,为明清仿古建筑。展馆分喜庆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生产生活三大展区,共八个展厅,收集展示实物展品5000余件,通过图片展现、文字述说等形式,再现了汶上当地的民俗风情。是济宁面积最大、展品最多、的民俗文化展馆。
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弢表示,中都民俗馆通过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了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载体;通过文化与生活相融合,保持了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也通过文化与产业的互动,实现了民俗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
◎现场花絮◎
老人家捐出丈夫遗物
手艺厅绝对是令人惊叹的展馆。在手艺厅的墙角,有一尊头发花白的老人蜡像,“他”在焗碗,这是一尊小炉匠蜡像。宋毅说,“他”手中的器物隐藏着一段爱情故事。
收集这个器物时,他们没少费功夫。宋毅介绍,这是从一个村的老太太家收集到的。起初,想劝说老人家把它捐出来,但是她不同意。可是费了一番口舌,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肯。一个月后,宋毅又来征求老人家的意见,她才老泪纵横地说:“你不知道,我老伴在的时候,就是靠焗碗这门手艺,供出了我家的三个研究生。这些东西,现在是我对他唯一的念想”。
听了老人家的解释,宋毅有些震惊,他急忙向老人家解释,说收集这些老物件,是为了好好地保护它们,让焗碗这门老手艺,让后人记住。听说是将这些器物保存起来,老人家答应捐出来。宋毅向人家保证,他们只是借来保管,这些焗碗工具的所有权永远归她老人家。
宋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向老人家许诺,民俗馆的大门永远向老人家敞开。“她可以随时来,我们像迎接贵宾一样接待。”宋毅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物背后,还隐藏着不少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