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村里气管炎病多发,李兴华的小屋里坐满了来打针的病人。挂针、扎针,李兴华要先找到可倚靠的固定点,才能把双手腾出来,完成一个动作总要费一番功夫。给病人挂上输液瓶,李兴华仔细地盯着病人的脸色,咳嗽一声也要问问是哪里不舒服,“做医生是个严肃严谨的活,不能有任何闪失。”
卫生室里的病人打完针回家了,李兴华还没抽出空吃饭,答应去村民家里打针的时间又到了。路上的积雪已经冻成了冰,像李兴华的拐杖一样硬。一点点地挪到村民家,摔倒了几次,李兴华也不记得了。“他来找我,我不能说不去。而我许给他去打针,就一定要到,不然就是对不起他。”
村民来拿药,欠账又成了李兴华头疼的事。李兴华知道,平时的账先欠着,到年底时,村民大多会来还。但卫生室也要资金周转,没有钱买药,李兴华卖了蒜,卖了粮食,实在周转不动了,只能先借钱买药。
李兴华常常感慨“自己很穷”,他也想过,如果不做乡医,干点别的也许生活会比现在好点。修表、修鞋、做缝纫、修无线电,在集市上看到了,李兴华一学就会。跟着各个村里的集市跑,收布条,做缝纫,李兴华知道这样也能赚不少钱。但靠缝纫的手艺赚钱,李兴华只在卫生所最困难的时候做过。“白天让别人去集市上收布,我晚上就在家做缝纫,算是第二职业,补贴家用。”
李兴华觉得,正因为他是乡医,村里的百姓见到他才会夸赞,会放心让他看病,“尊敬、信赖你的人很多,这让我有存在感,有人生价值,钱再多也买不来这些。”
只要乡亲们还需要 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到现在,村民王卫还常常跟孙女飞飞念叨,是李大夫救了她的命。1998年的冬天,不到一岁的飞飞突然感冒,全身冰凉。村里人叫李兴华来看,李兴华一摸孩子的小腿还热,给孩子打了一针后要求带着孩子去大点的医院。李兴华骑着自己的代步车,把孩子送到界河工人医院,王卫则忙着把孩子抱到3楼找大夫。“我们都跑到3楼,李大夫也挂念孩子的情况,就放下拐杖,像小孩一样用手爬到3楼,当时他满头大汗。”
王卫也常因冠心病找李兴华看病,“他是个好大夫,亏自己不亏别人。”村里手足口病发病严重,李兴华自己掏钱买了4箱84消毒液,送到村民家里,教他们防范知识。“村里人都夸他好,人品好,医德好。”
李兴华做乡医赢得了不少夸奖,但夸奖并不能帮他盖好房子。1996年,一位亲戚出钱帮他盖起平房,那时女儿李玲玲11岁。如今女儿已经成了一个乡镇卫生院的骨干,李兴华仍然住在那处平房里。
国家要求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室、换药室等五室分开,但李兴华家的房子一共也没有五室。没有标准化卫生室就无法通过验收,找李兴华看病的村民便无法享受新农合报销。拥有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室,李兴华想了30多年,但却无力建起来。
李兴华找到驻白水村的邹城红十字会工作组,把想建一个标准化卫生室的想法告诉“第一书记”程勇。“李兴华坚持33年做乡医让我很感动,刚好全国红十字总会有一个资助项目,我就建议他给总会写一封信。”听了程勇的建议,李兴华立即给红十字总会写了一封申请信。不久,李兴华收到了回信,红十字总会通过了申请,将为他提供10万元的资助。
11月5号,全国红十字总会的工作人员与央视记者一同来到邹城看庄镇白水村,李兴华成为镜头下的“最美乡医”,而最让他期盼的卫生室也不再是梦想。
新卫生室就要选址开建了,50岁的李兴华也在想,自己还能做多长时间的乡医。“百姓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如果大家不需要我看病了,那我还能在其他方面为大家做点事。”李兴华数着,写对联、修东西、帮村里老人取保险金……(记者 韩伟杰 黄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