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李兴华从没有忘记“充电”。
出诊时,电动三轮是李兴华的好帮手。
11月23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他是乡亲们健康的守护者,村民如果需要上门治疗,他会第一时间到达;在村民们院子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为相亲检查身体的身影……与普通的乡村医生一样,乡亲们已经把他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与普通的乡村医生又很不一样,他做这些时需要架上双拐,因为他在8个月大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从此落下双下肢瘫痪,无法正常行走。
他,就是邹城市看庄镇白水村的乡村医生——李兴华。初中毕业后,由于行动不便,李兴华放弃了到20里外的地方读高中的机会,到村卫生所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这一当就是33年。33年来,李兴华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学习钻研医术,最终成为一名医术过硬,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行医33年来,凭借一双拐杖行走在乡村邻里间,行医施药,风雨无阻。
放弃读高中 走上学医路
村里有人家要办喜事,请李兴华去帮忙写对联。19号一早,李兴华收拾好毛笔和自己整理记着吉祥话的对联本,他很乐意去帮村民做点什么。村里有红白事,大家都找他帮忙,写对联、忙账房,李兴华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像他做乡医的这33年一样,白水村的老百姓需要他。
李兴华8个月大时得了脊髓灰质炎。在今天,他知道给村里的孩子发放糖丸来预防这种病,但在李兴华出生的1962年,邹城最偏东的看庄镇白水村还找不到有效的药物治疗这种病。李兴华的双下肢失去活动能力,成了百姓口中的婴儿瘫。
因为行走不便,李兴华不能下地干活,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1979年,李兴华初中毕业,成为当年白水村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学生。老师们都知道李兴华聪明又用功,但高中远在20里地外,生活无法自理让李兴华最终放弃读高中。
“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李兴华对于未来的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但他希望“学点有用的”。1979年秋天,17岁的李兴华找到驻村的生产队,问问自己能做点啥。不能靠下地干活挣工分,生产队的干部把李兴华领到3间草房建成的村卫生所,让他来卫生所当给百姓拿药打针的“赤脚医生”。33年后,再想起当年学医的过程,李兴华相信,这是生产队对自己的照顾,一个月300工分,他要做的就是给村民好好看病。
没学医前,李兴华常看针灸一类的书,想用针灸把自己的腿扎好。开始学医后,他的针也是扎在自己身上,练习打针技法。有村民感冒来卫生所打针,“新手”李兴华慢慢的推着针,听到老乡一句“打得还行”的夸赞,他才放了心。
1982年生产队解散,卫生室所在的三间草屋也不再保留。卫生室没了地方,拄着双拐的李兴华决定,把医疗室搬到自己家里,就从三间瓦屋里挤出一间来给村民看病。
赚钱少而且很辛苦 但从没想过要放弃
在农村做“赤脚医生”,经常要背着药箱往田间地头里跑,而对于只能靠双拐行走的李兴华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把全身的重量架在两幅铁拐上,依靠手臂的力量向前移动,夏天走的路多了,李兴华感觉手臂都疼得抬不起来,而到了寒冬腊月,双拐又凉得拿不住。白水村虽然只有700多口人,但被一条河分成了河东河西,乡间的小路在李兴华的双拐下,一走就是几里地,“经常摔倒,有时候出一趟诊摔倒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