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多年来,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凭借先进技术一直控制着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和资源,并形成了高度垄断。而中国光伏企业则长期处于光伏产业链条的最低端,赚取着低廉的"加工费".如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走出困境?今天请继续关注记者调查。
在润峰同样门窗紧闭、一尘不染生产车间里,生产计划已经排到2013年底,每月都有一到两项创新成果在生产线上诞生。
记者袁俪桓【同期】: "太阳电池原来采用的是连续电极技术,而我手上这块太阳能电池采用的是润峰集团自主研发的分段镂空电极技术,它不仅节约了20%的生产成本,而且它的使用寿命增加了30%,发电量也增加了5%,成功解决了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制约关系,而这正是润峰集团打破思维定势,进行颠覆性创新的一个缩影。"
目前,国内光伏电池效率处在平均效益17%的水平,国际上最高效的电池已经超过20%,从2012年7月份开始,润峰集团追赶世界的脚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山东润峰集团润峰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雷【同期】:"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有拐点,我们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制定的技术发展目标。"
但是在杨雷的眼里,沿袭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消化、吸收、再创新,这还是算不上颠覆。按照传统的光伏理论,太阳电池发电效率理论极限是33%,而颠覆是着眼于突破这个33%的极限。
山东润峰集团润峰电力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雷【同期】:"光伏理论只是说在一个层面上是成立的,现在它的平均转化效率达到33%咱们认为是极限,但是在另外一个平台上,或者更高的一个理论平台上,我认为它可以达到50%或者80%,但是这个理论是从哪个方面去讲,那我们就要从根本的物理原理上去找。"
一边完善现有理论,一边颠覆现有理论。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光伏理论模式,去理论的上一层面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润峰追求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思路。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企业国际化研究专家张勇【同期】:"这个颠覆不是把正常自然的东西颠覆了,实际上是一个回归自然的过程,就是自然地按照国际大环境的这种自然规律,经济领域中的自然规律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的思维。"
筑基而后自立,创新而后自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范爱军【同期】:"不能亦步亦趋地老去学别人,应该舍得研发投入,特别应该拿出颠覆性创新,从理念到设计那种最新型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打破以前那种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走的老的路子。"
山东润峰集团润峰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雷【同期】:"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才能真正引领世界潮流。"
相关链接:
【联播】山东润峰的“颠覆性”创新之路(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