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的绝地重生
视频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调查》
齐鲁网12月20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调查》栏目报道,老百姓逢年过节都要在家里张贴年画,为的是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以说年画寄托了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愿望。可是这样的习俗,估计只能追溯到上个世纪末了。从事年画刻版、印刷的工匠、艺人也日渐稀少了。在山东除了闻名全国的潍坊杨家埠年画,还有号称“民间门神画之最”的聊城东昌府年画,如今发展得怎样呢?
76岁老艺人醉心年画事业 面对传承一脸无奈
在聊城冠县后杏园村,76岁的陈庆生是从事刻制东昌府年画的老艺人。他现在一天仍然要工作十个半小时。一块切割平整的梨木板,经过浸泡和烘干等多个工序,就成为了雕刻木版年画的基础材料,厚重的木板在老艺人的手中经过十几天的精细雕刻,神奇地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线条。像陈庆生这样技艺高超的年画刻版艺人,如今在聊城只有两位了。陈庆生的两个儿子都经营着生产五金配件的加工厂,对于父亲的这门手艺绝活,他们并不感兴趣。
木板年画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途依旧不明朗
在2008年,木版年画已经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有了政策的支持,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仍然不容乐观。因为人们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家家户户买年画来贴,并且木版印制的年画成本要远远高于机器印刷的,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当今琳琅满目的商品、装饰品极为丰富,人们已经逐渐丢弃了贴年画的习俗,传统的木版年画也在市场上逐渐销声匿迹了。没人买、没人学,老手艺人陈庆生的困境,同样也是木版年画的困境。
大学教授身体力行抢救木板年画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张宪昌教授为了研究东昌府年画,抢救民俗文化,三十多年来,他走遍了聊城大大小小的县城、乡村。张宪昌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实现着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谈起东昌府年画,他更是有说不完的情结。历经三十年的潜心研究,张宪昌对于木版年画的价值有着更深的认识。他认为在民间美术里面,年画是最丰富、最大或者说最多的一项遗产。因为中国年画全国现在有16家国际级遗产,知道的有22个产地,每个产地形成了一个文化圈。东昌府年画也是这样,年画里面主要是祈福,人们期盼着来年幸福,还有一个辟邪。这都是它的历史文化生活价值和艺术价值。
木板年画移植再造迎新生 社会力量齐参与
在张宪昌的带动下,几位热爱木版年画的老同志自发组成了东昌府年画社,对传统的木版年画进行移植再创造,并开发新的年画产品。社长徐秀贞把自己的一处房子布置成了工作室,从拜访老工匠刻版再到印年画、保存画板、整理画册,每一样流程她都亲自上阵,徐秀贞自掏腰包从最初的收集年画,到联系买木材对古版年画进行修复和再创造,她俨然已经成了木版年画的半个专家。这背后不仅有家人的支持更有她对年画的一腔热情和责任感。为了让年画得到现代人的接受和喜爱,并且和如今的装饰风格相融合,东昌府年画社也在年画的装裱和设计上进行了创新。
木板年画、民间手艺进课堂传承保护文化遗产
想让这门老手艺继续传承和发展,人是最关键的,手艺需要有人学才能真正的传下去。只有注入年轻人的创新和活力,才能让这门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对此,东昌府年画的研究学者和爱好者们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