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航道上结起一层薄冰。
降下首场雪后,济宁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几天。零下十几度的夜晚,对家中有暖气、暖炉的岸上居民不算什么,但对于整日“行走”在河道上的运河跑船人来说,却是寒冷难耐。
货船破冰前行 航速未受影响
25日上午9点多,在位于城区南张镇境内的北大桥下,数百米宽的运河航道上结了一层1至2厘米厚的冰。航道上一艘艘过往货船,在河道中央缓慢地破冰前行。整齐行驶的船队行过后,冰面上被冲出了一条无冰层阻碍的水上通道,在宽阔的运河主航道上显得特别醒目。
“河道上虽然已经结冰了,但并没有影响我们货船的正常行驶。”在附近港口等待装煤的船队轮机长谢新中告诉记者,这几天气温特别低,从微山驶来,一路上数十里长的航道都已结上了冰,货船只能破冰前行。但由于船体都是钢铁铸成的,再加上船头大马力发动机的带动,几厘米厚的冰层对于货船的正常行驶并没有造成影响。“只是,在这寒冬腊月里,苦了生活在水上的跑船人。”
“这几天气温一直在零度以下,生活在水面上比岸上还要更冷一些,尤其到了夜里,那种寒冷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谢新中望着冰冷的河水告诉记者,最令跑船人头痛的就是冬季,货船都是冰冷的铁皮制成的,保暖性很差。白天,几乎所有的船上人都要穿上手工做的厚棉袄后再套上羽绒服或军大衣来抵御寒冷。
夜里盖三床被 仍会感觉很冷
货船上究竟有多冷?船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又是怎样度过的?带着多个疑问,记者登上了一艘停靠在运河边上等待装货的货船。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船娘刘召霞热情地接待了记者。
刚踏上冰冷的甲板,记者就差点滑倒,所幸被刘召霞一把扶住了。原来,吹了一夜的寒风后,甲板上的几处积水已结了一层冰。“我们都习惯了,头几天还见有人被滑下水去了。”刘召霞习以为常地说。随后记者跟随刘召霞来到了她和丈夫生活居住的船屋。在煤炉带来的热气下,记者顿时感觉比室外温暖了一些,但远远比不了岸上装有暖气的楼房。见有客人上门,刘召霞的丈夫仲兴夏热情地烧水倒茶。在他往水壶中舀水的瞬间,记者看到,放在屋角的一桶饮用水上面竟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船上冷,白天坐在船上穿两件棉袄手还冰凉呢,晚上就更不能说了。”刘召霞边给记者聊着天边打开了一旁的一个侧门。记者顺着她的指引往里看去,发现小门里竟是一张放了三床棉被的床。由于房门长时间关着,在开门的瞬间,记者明显感觉一股凉气从屋内袭来。她告诉记者,夜里船上特别冷,为了能睡得暖和些,跑船人睡觉时往往都是抱着两个热水袋盖三床棉被。有时遇上天气不好时,被子和褥子都十分潮湿,躺上去特别凉,有时甚至一夜都捂不热。
为了正常航行 一夜起床四五次
在与仲兴夏夫妇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夜晚的寒冷还不是最难熬的,最痛苦的莫过于行船过程中要半夜多次起床。“行船和开车一样,要不停地调整船舵,使船不偏离航道与其它船发生摩擦。”仲兴夏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夜间船队都是正常前行的。而作为队伍中的其他货船要定时起床对船舵进行调整。“一般一夜要起床四五次,离开温暖的被窝到冰冷的驾驶仓前,还要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仲兴夏不好意思地说。
冬天行船除了要克服身体的不适外,货船时常也会闹些“小脾气”。刘召霞说,最常遇上的问题就是在半夜过闸时,船上的海锚机因为气温低被冻住。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将开水注入水箱后,再利用两人的力量手动摇动船锚。“刺骨的寒风,令人手都难以伸出来,一想起来,身上就打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