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协调存在困难
社会力量难握义务植树主导棒
据了解,在每年3月份义务植树节期间,市绿化委员会都会组织举行义务植树活动,实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会团体等参与植树。据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仅今年3月10日至3月12日三天,全市就将有44900人次参与义务植树,预计栽树总量将达到24.79万株。一方面,政府在不断鼓励全民参与植树活动,爱绿护绿,植树量及参与植树的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更多的市民却仍不能完成自己的义务植树任务,长期处于“欠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市民不由得对义务植树产生这样的认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似乎已经慢慢演变为部分行政体制内民众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究竟怎样做才能让义务植树真正成为能由市民支配的义务,而不是一项任务?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牵头,如果少了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工矿企业的参与,依靠社会团体自发组织,义务植树是否能够正常开展?记者从济宁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获悉,目前,在市民管局注册的以从事绿化、环保事业为主的社会团体中,并没有任何一家是纯民间组织。
林业站张站长认为,在义务植树活动中,社会成员主导、参与程度过低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义务植树的政府主导性是无法改变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等很多方面都需要由政府安排,如果大尺度放开群众自主参与度,最后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相对于民间组织,由政府牵头活动往往更具有社会影响力,若由民间组织牵头,在活动的组织、协调等方面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由此看来,义务植树想实现社会主导,似乎很不现实。
另据记者了解,开展义务植树前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种植地点选择方面需要经过当地政府、林业部门及规划部门共同决定,由于在后期管理维护方面缺乏有效地办法,很多由市民自发组织的义务植树还存在成活率低的问题。目前,多数政府牵头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中,在进行过播种环节后,义务植树者往往不再管理,后期维护工作一般都交由林业部门负责,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义务植树的社会化仍面临很大的难度。
开放义务植树基地
社会参与程度低或能找到解决之策
义务植树的政府主导性难以改变,放开社会主导程度又会造成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那么,市民如何才能更好地主导自己的植树活动呢?记者了解到,为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植绿爱绿活动,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同时解决市民植树难题,今年济宁市绿化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开辟了240处义务植树基地。“今后,市民不需要再为去哪种树而发愁了。”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一批义务植树基地正式对外公布并投入使用后,市民便可以直接与义务植树基地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在基地内种下树苗。而在平日里,市民也可以到基地,为基地内的树木浇水、修枝,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尽一份植树义务。据了解,240处义务植树基地目前已完成基本建设,今年3月份之后便会陆续投入使用,而在这240处义务植树基地中,有30多处义务植树基地将完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另外,从今年开始,我市每年都将新开辟相同数量的义务植树基地,其中,完全面向公众开放的比例将越来越大。据林业站张站长介绍,完全开放的义务植树基地将借鉴外地管理经验,同时,林业部门也将安排技术人员对参与义务植树的市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不过,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主管部门在管理方面则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考虑到新举措是头一年执行,加之缺少相应经验,新举措届时具体能取得何种效果还有待观察。不过,在现有条件下,这一举措可以被看做扩大义务植树社会参与程度的新突破,若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义务植树社会参与程度低的问题或将得到有效解决。(记者 张昭晖 石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