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既可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又可以稳定农民的菜园子,还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被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商务部门推崇倡导,也是济宁市近几年民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本地菜农种植的种类规模和数量规模的局限性,如果想取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有所突破。
□本报记者 张誉耀 本报通讯员 乔娟三方满意的好买卖4月10日,早晨8点半,兖州市广场商厦超市门口,几十位拿着购物袋的大爷大妈们已经排起了长队,刚一开门,老人家们便鱼贯而入,奔着生鲜食品区域而去,动作甚是矫健敏捷。
“我从家里来的时候经过农贸市场,今天那边黄瓜两块一,这边一块八,小油菜比那边也低3毛,卷心菜低2毛。”家住奎星楼社区的孙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她边挑菜边告诉记者,超市购物环境好,不会缺斤少两,生鲜蔬菜却有很多比菜市场便宜,每天还有特价菜,“而且特新鲜,赶早来还带着露珠,水灵着呢。”
“除了小部分在济宁和滕州的蔬菜批发市场采购,我们的鲜蔬基本都是当天早晨采摘送来的,每天销量3万多斤,其中农超对接直供的,要占销量的一半以上,我们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价格低且相对稳定。”兖州广场商厦超市运营部经理王永顺介绍,送菜农户来自兖州市区周围的新兖、大安、漕河、兴隆庄等几个镇,“就近采购,一是保证了新鲜,二是节省了运输、装卸、损耗等费用,降低了成本,保证价位优势。”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蔬菜的质量和安全卫生,该超市设有专人收货,并配有检测系统,农残超标或者品相太差,超市都可以拒收。
采访过程中,正赶上兴隆庄镇胜利村村民袁西流来超市送菜,“这一阵卷心菜下来,我每天要送两趟,昨天就送了1000多斤。”袁西流乐呵呵地说,从村子到超市骑摩托三轮车只需十几分钟,超市缺货了,打个电话他就到蔬菜棚里采摘、装框,然后送过去。担心蔬菜滞销?老袁赶紧摆手:完全不是他们愁的事儿。
三方协议出的保质保价超市是怎样联系农户的?又怎样避免农户自种蔬菜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王永顺告诉记者,超市和农户中间,还有个中间机构--齐鲁种业旗下的金桥蔬菜合作社。
金桥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蔡强表示,2008年他们到武汉中央百货学习,发现当地生鲜采购运用了“统一指导+瓜采田头、果采园头+直运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多方受益,回来便开始模仿。“我们跟近300家农户签订框架协议,农户们都愿意跟我们合作。”蔡强介绍说,金桥给农户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同时联系农业局聘请农技师,为农户提供统一技术指导。
“村里代表村民、以村集体为单位的形式跟金桥签了约,再由金桥牵线,让俺们把菜送到超市。”胜利村村党支书袁西珠告诉记者,统一提供的好种子和好技术让村民们都很满意。“金桥教我们用鸡粪做肥料,不光便宜,还是天然无公害。”现在,胜利村全村种蔬菜致富了:一亩地大的一个棚,黄瓜、茄子、油菜、毛豆等蔬菜一年四茬能接上,收入能达到两万元。
“协议书上规定菜价随行就市,但尽量保持稳定。”蔡强告诉记者,合作社通过跟踪济宁、寿光等周围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进行定价,再通过与菜农们议价,保证菜价公开透明。“全面铺开需形成体系兖州市供销社主任申宝东告诉记者,虽然生鲜蔬菜保质期短,但与市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超市在生鲜方面投入相当大,一方面满足顾客需要,另一方面由此带动其他销售。”介于农超对接在促进农民增收、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障新鲜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政府支持鼓励的重点。不过政府对此只是倡导,补贴等激励措施并不多,大多数超市还没开始。“”我们做‘农超对接’有几年了,但还是有一些方面需要提升改进。“王永顺坦言,比如种类方面,当地农户当季供给一般二十多种,远远达不到超市一般上架六七十种的需要。”小农户种植能力较有限,不可能一个菜棚里好几种蔬菜,而且受种植习惯和种植技术的制约,品种相对单一。“同时,由于周围种植规模仍然较小,尚未形成集约化经营,数量上也不能满足超市每天需求,要到蔬菜批发市场和其他县市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