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厚峰 通讯员 卢兆敏
最近,兖州市五里庄支部书记董新民遇到了一个“难题”——村民买汽车的越来越多,村里原来建的车库不够用了,再建车库已不可能。5月6日,董新民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开会商议对策,最后决定改造绿化带,将原来垒高的花池平整,变成生态停车场,再以绿树间隔停车位,这样停车绿化两不误。
五里庄是兖州市整体改造较早的村庄,2003年10月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建设了22栋住宅楼。随着城兖州市发展,五里庄由一个兖州城西的村庄变成了一个位于兖州西城区的村庄,村民也由城外人变成了城里人。刚搬上楼时,全村只有2辆私家车,短短几年增加到近160辆,当初谁也不会料想会遇到停车难题。
36岁的王广青是五里庄人,上楼之初他就抓到了商机,“住进楼房,村民生活肯定得讲究,吃早点是其中之一。”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在外面摆了一个早点摊儿,后来一点点做大,现在已经置办了一间门头,开起了特色餐馆。董新民介绍,由于本身处于城区,村里像王广青一样的个体工商户就有300余家,还有一些年轻人进了企业,剩下的55岁以上的劳动力大都进了村里的物业公司。今年6月1日,村里投资建设的农贸兖州市场就要开业了,160个摊位还有15间营业房,不仅给村里人也给兖州整个西城区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谈起现在的生活,在五里庄物业公司上班的孟宪芝很满足:“咱和城里人没什么差别,比他们福利还多呢!”除了能享受和其他地方一样从上到下的惠民政策外,五里庄对村民还有一些“特惠”:村民物业费全免,新农合个人需缴纳的费用村里拿,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月补助30元的养老金。
与五里庄不同,后楼村位于兖州市漕河镇,距离兖州城区较远,但与五里庄一样的是,那里的农民也都住进了楼房。52岁的李艳荣家住二楼,近130平的房子宽敞明亮,家里装修的家居家电一应俱全。李艳荣的儿子在兖州市的华勤集团上班,儿媳在镇上一家企业当车间主任,掌握钢构技术的他也在镇驻地钢构厂里干着技术活。再加上地里的收入,每年收入能有个八九万。“要不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赶得上城里人的水平呢。现在好了,你看看,我们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了吧?相信以后还会越来越好的!”充满幸福感的老李高兴地说。记者看得出,对现在的美好生活,老李是越过越有滋味。
4月28日是兖州市首条进农村社区公交线路K20路开通的日子,大安镇安邱府社区的居民围着一辆辆整齐待发的公交笑的合不拢嘴。(武平摄)
兖州市一直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探索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兖州市城镇化率为59.28%,按照该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年内再提高2个百分点的计划,今年年底兖州市城镇化率将超过60%。这些数据也即意味着兖州市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农民住进了“城”里。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兖州市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和基础条件,因村制宜、分类实施。对于像五里庄一样的城边村或城中村,兖州市采取迁村入城的方式。目前,包括五里庄、龙桥村、旧关村在内的十多个村庄完成了整体改造,纳入了城兖州市布局。城兖州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拿三产服务业来说,从2010年起,银座、贵和、大润发相继入驻兖州新城区,仅此核心商业圈可吸纳就业人口近5000人。
对于后楼村这样远离城兖州市却靠近镇驻地的村庄,兖州市采取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迁村入镇的方式,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实现人口集中居住、服务集约提供、产业聚集发展。
除迁村入城、迁村入镇外,村企共建、合村并点也是兖州市在城镇化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吴村社区就是村企共建的典型。2006年吴村与紧靠的太阳纸业实行村企共建,企业出资帮助建设吴村社区,近500户农民搬进了楼房,村里300余名剩余劳动力进企业工作,村里腾出近300亩土地用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