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漕河,处处生机勃勃,到处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建设场景:一排排错落有序的楼群,显示出现代城兖州市的气息;一条条整洁干净的村庄主干道,延伸着村级发展的框架;一个个重大项目逐步推进,挺起了漕河经济发展的脊梁。一派不同于往昔的现代气息折射出新漕河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蓄足了跨越崛起的潜能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漕河工业变强了,农村变靓了,农民变富了,社会更和谐了……
新型工业:让镇域经济变强了
像往常一样,漕河镇围子村农民郁廷玉在自家地里忙活了一上午后,下午又赶到了镇驻地企业浩鑫玻璃有限公司上班。他告诉我们,去年,他种植的6亩地收入过万元,自己在公司上班的工资也在1万元以上,日子过得挺舒坦。现如今,在漕河镇像他一样上班进车间、下班忙农活的“两栖农民”已有2000多人。据了解,众多漕河农民有了“双重身份”,主要得益于该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果。
在浩润工贸彩印项目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厂房主体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施工人员正在紧张的忙碌着。浩润工贸彩印项目是该镇2013年新开工的5个重点产业项目之一。总投资3.2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利税1.03亿元,能够有效地带动镇域经济跨步发展。
近年来,该镇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等措施,大力培植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三大梯队”快速崛起,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1-3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73万元,增长15.6%;实际利用兖州市外国内资金11000万元,增长30.56%;民营经济上缴税金814万元,增长22.41%。
现代农业:让农民变富了
漕河镇西厂村蔬菜种植户王祥华今年仅蔬菜种植一项就收入5万余元。据了解,在漕河镇像老王家这样蔬菜种植户有很多,以蔬菜等为主的现代农业鼓足了农民钱袋子。
近年来,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优质农业,农民增收步伐越迈越快。目前,西厂蔬菜、前邴葡萄种植400余亩;围子、后谢等村种植花卉苗木300余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同时,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增收条件。实施了总投资2400万元的东部贫水区2万亩高标准农业开发工程。新修提水站2个,铺设管道138公里,新上变压器26个,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基础。
生态建设:让农村变“靓”了
在薛朱刘村,长年的“垃圾坑”变成了村民百姓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广场,成了村民百姓休闲娱乐的小广场。该村把植树造林、绿化家园作为建设生态新农村的突破口,对村庄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发动各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隙地、闲置土地,见缝播绿,把庭院绿化与街道绿化、广场绿化相融,达到了乔灌草花的搭配,绿化、美化相结合。
薛朱刘村是该镇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该镇把环境综合整治纳入了村级千分考核,成为了各村环境整治的“指挥棒”。实行了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及时巩固整治成果。开展了“环境整治、村庄美化”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栽植花卉苗木3000余棵,硬化主街道和小街巷89.5公里,营造了整洁优美、生态宜居的镇村环境。
干部:作风转变更亲民
漕河镇党委、政府贴近工作实际,坚持以“向下”为核心,在“下”字上做文章,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接地气”、“连民心”活动。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对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和岗位责任做到统一上墙,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办公,使服务过程做到“零障碍”,完善诉求通道体系。组建了以综治、信访、司法、民政为主体的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处理群众日常诉求接待,推行窗口式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解决群众的意见需求。沟通机制的建立,使民意民情沟通反馈途径更加顺畅。今年1-4月份,了解群众需求50余起,解决40余起。用心妥善处理群众诉求,认真办理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初信、初访办结率达到了90%以上。(杜洪刚 陈述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