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济宁中心城区“盘子”该多大
登高远眺,济宁城区已是高楼林立。□吕光社 摄
□本报记者 张誉耀 孟一
在5月7日的济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济宁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81.14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13%,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从数据看虽提升颇多,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依旧突出,尤其是相对周边城市,济宁中心城区的经济带动力弱、辐射功能欠缺的弊病较为明显。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指出,中心城区要按“一城四区、竞相发展”格局,全力拉框架、扩规模、提品质,形成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区改造,以水系改造、运河和湖区为载体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及空间结构。
力促中心城区扩张成为济宁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的重中之重,将牢固确立济宁城区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地位。济宁中心城区究竟该有多大?基于城镇化追赶战略的需要和济宁的现实条件,济宁市初步确定至2015年济宁市城市用地规模达到144.5平方公里、建成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40万左右。
“小马拉大车”倒逼中心城区扩建
“弱中心、强县市,咱们这是‘小马拉大车’。”济宁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刘海涛说,相比周边地市的中心城区,济宁大市小城造成了中心城区发展较弱、带动辐射功能差。
这不仅表现在市辖区GDP和财政收入低于邹城,人均GDP低于邹城、兖州和曲阜上,还表现在城市特色中心城区平淡、县市却鲜明上:曲阜是孔子故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兖州是我省交通枢纽和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现代化工贸城市;邹城是国家能源基地、省循环型经济强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孟子故里。“不论是工业产值还是知名度,济宁中心城区都不突出。”刘海涛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济宁因全城压煤,中心城区发展受制于国家能源战略,以至扩不出去、拉不开框架,城市化只能靠被动地增加人口密度。”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郭成宽表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济宁被锁在37平方公里的小框框里,人口密度已与济南、青岛等城市中心聚集区的超高密度相近。
“2000年前后,济宁和周边城市是齐步走,现在却已被甩在后面。”郭成宽说,周边有突破菏泽(2004)、日照精品钢铁基地(2007)、沂蒙革命老区建设(2011),而济宁未纳入任何国家或省级战略区,加上我省沿海优于内陆、北部优于南部的传统格局,陷入了“不蓝不黄”的政策及经济洼地。
“其实我们是有发展条件的,但缺乏整合,严重影响综合实力的发挥。”郭成宽认为,济宁要发展,靠中心城区带动全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当然,虽然城镇化追赶时不我待,但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一味追求数字,中心城区这个‘蛋糕’做多大、怎么做,得综合考虑城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及新区建设等因素。”
基于城镇化追赶战略的需要和济宁的现实条件,济宁市初步确定至2015年济宁市城市用地规模达到144.5平方公里、建成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40万左右。基于此,要求济宁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每年拓展8平方公里以上,并按照城镇化每平方公里自然增长1万人左右的标准、新增人口10万人以上。
近两年,济宁市不断拉开中心城区发展框架,特别是以承办第23届省运会为牵动,一批重大城建工程加快推进。未来5年将是济宁市快速发展的时期。
功能分区清晰实现错位发展
“济宁中心城区应是城市政治经济中心、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郭庭良介绍,过去,济宁主城区功能分区不明显,职能杂糅,无法实现区域间分工合作、聚散并蓄的累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