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城同创”,创卫先行;创建卫生城市必先根治“脏乱差”。近日,省市区政协委员深入城区街巷、河岸、车站、铁路沿线、集贸市场和居民小区等,就“脏乱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在市政协的统一组织下,又集中开展了专题视察,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市政协举办专题议政会,省市区政协委员与市区两级政府领导、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直接面对面讨论协商,围绕治理城区“脏乱差”、推动卫生城市创建讲实情、建诤言、献良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专题议政会委员发言辑列如下,以供参考。
省政协委员、山东长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文:目前济宁环境“脏乱差”现象的突出表现是大环境污染严重及城市卫生死角较多。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改革监管体制。制定卫生达标标准。实行监管人与负责人分离,监管人担当责任主体,对于卫生未达标的区域追究监管人责任。三是合理增加环保投入。环卫治理经费,直接划拨环卫责任单位。对环卫工人实行绩效考核。四是转变绿化管理模式。动员市民包干植树,并与利益挂钩。政府负责绿化规划监管,市民负责种植养护,节省财政支出,多方受益。
市政协常委、市接待处副处长刘兆泉:就治理城区小街巷“脏乱差”现象,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添加更新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缺少或者没有垃圾箱的地方应及时安置;原有垃圾箱破损、锈蚀严重的应及时更新。二是垃圾箱上方可制作宣传栏。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依据每条小街巷的特色特点,量身定做垃圾箱,打造特色文化小街巷。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广大群众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定期制作一批环卫教育宣传栏,把环保教育、卫生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图文并茂,易于群众接受。四是加大投入力度。从政府财政中列出专项资金,保障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实现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调动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宣传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形成创卫工作的合力。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副主委刘宝之:经对城区一些街道、路口、桥头、河岸、车站、集贸市场和居民小区等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迅速掀起大清扫、深治理的全民创卫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开展一次主题清扫活动。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街道社区和全体市民,都要积极投身到创卫活动中来。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作业运营机制。城区道路、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按辖区分别由中区、任城区、高新区、北湖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按照市场运作化方式,将每条道路、小巷的清扫等级、作业经费、作业标准核定后,采取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方式确定作业公司。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的清扫保洁,亦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物业公司承包。垃圾清运按区域划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具有资质的清运公司负责。建立健全招标、评估、奖惩、退出的监督管理机制。组建强有力的专业化、规范化城市卫生监察队伍,每周一次全面检查,每月一次质量评估,半年一次奖罚,对三次评估达不到作业质量标准的清扫、清运公司应解除合同,重新招标。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新闻曝光制度、群众满意测评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考评制度等。健全市民保护环境习惯养成的教育机制。三是解决突出问题,根治“脏乱差”。做好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并防止二次污染。加强对临街经营者乱扔垃圾的监管。禁止占道经营、乱摆乱卖、乱停乱放。妥善解决好影响市容的破屋烂棚问题。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搞好市容绿化美化工作。
市政协常委、市医改办主任助理杨海涛:环境保护不是靠突击所能解决的。建议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集中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扭转“空气脏、水脏”的严峻局面,确保全市环境质量稳定好转。一是治理扬尘污染。增加城市洒水车晒水车次和道路清扫车清扫质量,使市区主干街道、环城路及高速公路引线常年保持清洁。加强市区施工工地的环境监管,所有建筑施工工地都要实行封闭作业。加强运煤、渣、土车的监管。严格治理超限超载,推广厢式化封闭运输。进一步加快双燃料改造,将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垃圾专用车全部改造成新能源或双燃料结构,并鼓励单位及私家车进行双燃料改造。二是治理水体污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分年度淘汰关闭运河流域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设施。洸府河两侧3公里范围内已建成的企业要限期实现达标排放,或实施“退城进园”,禁止新建污染企业。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必须保证正常运行,并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确保稳定达标排放。要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保证群众饮用水源安全。完善城区小河道治理措施,实施雨污分流,中间截断、源头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本着“教育与处罚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不治理谁受罚”的原则,加大对点源污染的执法力度。三是治理煤烟污染。继续实施煤气扩户工程,加快城市新区供气,尽快完成城中村、城周村的供热供气改造工程。加快炉窑灶清洁燃料的改造步伐,对市区营业性炉灶和街巷烧烤、小食品加工强制使用清洁燃料。四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淘汰污染企业。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中,杜绝任何污染企业上马。分时段设置公务车轮休,改革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倡导非机动车代步并制定鼓励措施。增加城区绿化面积,做到见缝插绿、能绿尽绿。经过综合治理,尽早还济宁市民一片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