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市中区太白路草桥口沿线,一名河道清洁工人在清理老运河河道中的垃圾。
济宁市市中区秀水城中的运河休闲港河岸边的垃圾散落了一地。
原标题:能否擦亮济宁的“眼睛”?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家住江苏扬州的李欣子一直对济宁这个同样以水闻名的城市充满好奇。今年7月中旬,李欣子借来济宁看望同学的机会想好好游览一下这条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运河。然而,她想象中应该是水汪汪、亮晶晶的济宁的“眼睛”,却感觉不尽如人意。
虽有古建筑,却零零散散地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虽有河水却不够清澈;希望乘船沿河游览,却看不到游船;想要沿河堤散步,却被一些不时出现的臭味和垃圾消解了兴致。李欣子问同学:现在各个城市都在极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你们的运河为何却黯然失色了呢?
老运河为何难以水汪汪
济宁因水而兴,大运河纵贯济宁成就了济宁数百年的兴盛,使其一度成为运河南北过渡地区的转漕要地、水陆兼具的物资集散中心。然而,随着海运、铁路的兴起,京杭大运河多处河段相继废弃,但那段贯穿城区,长约6公里的老运河依旧担负着防洪泄洪、雨天排涝和城市生态与景观水系的重要功能。
7月16日早上7点多钟,一场大雨过后,天气虽未感觉凉快,但空气十分清新。记者沿着老运河行走,此前河水泛着油漆一样的绿色,水面上还有白色的漂浮物,这场大雨让河水褪去了不健康的绿色,也有了流动感,只是水面上又多了一些垃圾。
“下过雨,水质还好点,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又多了垃圾。”今年77岁的谭振才是老济宁人,年轻时在外参军20多年,1983年转业回到济宁。在他印象里,转业回家那年,运河里的水依旧清得可以游泳、洗米、洗菜。但进入90年代,昔日清澈的河水逐渐变了样,晴天绿臭,雨天黑臭,谈起这些他就禁不住连连叹气。
“现在水不臭了,但水质还是不怎么好。”74岁的程国华老家是外地的,但也在济宁待了三四十年,初到济宁看到运河时的激动心情他还记忆犹新。“我记得当年在运河岸边还有喊着号子拉纤的纤夫,特别壮观。”程国华说,当时大家都是从河里打水,然后用白矾净化饮用。
“老运河变臭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事,因为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水中了。”济宁城市排水管理处河道科科长秦翠霞说,“当年没有污水管网,一些化工厂、电化厂等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水中,造成了水质恶化。”1993年前后,城区逐步开始建设污水管网,但不少企业依旧往河中排污,且因排污时间多在晚上或者是雨天,很难根治。直至今日,依旧有不少市民反映某些地方有污水排入河道。此外,城区雨污合流式的排污方式,也给河水增添了不少负担。
济宁的排水井是溢流井,平时污水都是通过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但污水管网有一定的流量限制,每当遇到大雨天气,降雨量超过污水管网的排污能力,多余的水量溢入古运河河道,并将大量管道沉积物带入河道,引起河水变浑浊。所以,每次大雨过后,河道工作人员都需要集中清理三四天才能恢复。“现在正在对城区的污水管道进行改造,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城区的雨污分流改造。”秦翠霞说,但这项工作开展困难,且部分老小区未必有条件进行改造。
从2010年开始,城区河道的管理也开始实施市场化,由“政府花钱买服务”,河道清理人员每天有10个小时乘船清理垃圾,河水环境改善了不少。“老运河如果能够流动起来,也能为水质改善提供很大帮助。”运河水系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郑强提到,想让运河变成水汪汪的,就得有流动性,给运河找到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