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讯(记者 冯磊 尚焕霖 冯斌 胡安国)搭一次"花架子",就会把群众的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会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济宁市在全市开展了"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用不断完善的机制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农民也有了身边靠得住的保健医生。
金乡县化雨镇冯海村是保健医生闫建军包保的村子,今天他带着保健医疗队来到村里的老病号刘令文老人家里,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血压计、听诊器这些普通仪器,他手里还多出两件以往见不到的新玩意--心电图机和血糖仪。
"有了心电图仪,我们可以现场诊断心律失常的疾病,可以看有没有心肌缺血,我们有了血糖仪以后,我们可以现场测患者的血糖,可以诊断有没有糖尿病"。
去年,济宁市在全市开展了"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全市10125名医生,对口帮扶6215个行政村。一开始,由于医疗条件限制,"血压计、听诊器、宣传单"被村民戏称为保健医生的老三件。
"他们就感觉走过场,每次来都是重复的一些动作,重复的一些检查" 保健医生张环环深有感触,"他们有时候就会说,您们是不是能带来更实惠的东西。"
为提升对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技术手段,今年,济宁市专门拿出近2000万元资金购置30辆巡诊专用车以及心电图、血糖仪等便携式先进保健医疗设备。同时,将这项投入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建立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有了投入的"硬"保障,还得有考核的"硬"约束。按照规定,保健医生每个月不低于三天驻村巡诊,每年不低于两次对包保村的老年人、慢性病等重点人群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服务。而如何确保这些规定从"纸上"落到"地上",从"嘴上"落到"腿上"?
"心律60,属于正常范围;血压150的80,高压稍微有点高,继续服药;血糖6.2,我们还得继续观察……"这部正在录入信息的设备可不是普通的手机,她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即时随访终端。有了这个先进"武器",不仅居民健康信息在家里就能实现即时上传,实现与大医院远程会诊,而且它的"GPS"定位功能,还成了监督考核的"第三只眼"。
济宁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科科长胡继民介绍,这就是万名保健医生随访的后台管理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实时掌握保健医生什么时候入的村,什么时候出的村,他在这个村里走访了多少户人家。
保健医生王燕告诉记者,这种平台,这种机制,能够形成对保健医生的约束和监督。
截止目前,济宁市派出保健医生共入户走访150多万户,义诊269.9万人次,发现和随访农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50多万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260多万人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下降20%以上。
济宁市卫生局局长焦华表示,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下一步,济宁市卫生局将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查找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作为进一步深化我们这项活动的方向和重点,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用不断加强的制度建设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