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干苦力的只要能挣钱就行了,没那么讲究。她说:俺们每月就17元,听说按规定得比这高。可“他”说:不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最高要罚2万元。
眼下虽已立秋,但连日滚滚热浪不断袭来,人们饱受酷暑之苦。然而,在炎炎夏日,一些忙碌的身影依旧顶着烈日忙碌在工作的第一线。按照《山东省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的通知》,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每人每月可以领取80元或120元的高温补贴。但是记者连日的调查却发现,高温补贴的发放或“人间蒸发”,或大打折扣、缩水,有的每月仅领到17元的高温补贴;有的被“5斤绿豆,2斤白糖”打发。
记者调查
建筑工:“高温补贴?没听说过”
李强是某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人。8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见到他时,他正顶着炎炎烈日在洸河路东段清理路边的碎砖头,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流向滚烫的路面,衣衫也早已湿透。“高温补贴?从未听说过。”当记者问起高温补贴,李强一脸木然。一旁的老乡自言自语道,“干了这么多年建筑,还没听说过啥是高温补贴。”李强说,自己这几年在工地干活,从来没有拿过高温补贴,“干苦力的只要能挣钱就行了,没那么讲究。”
当记者问到天热时如何防暑降温时,李强指着远处的一桶矿泉水说,渴了就喝点凉水,老板每天会派人送来两大桶矿泉水。
记者又来到洸河路的另一个施工现场,烈日当头,张大朋和老乡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砌砖,汗水流个不停,由于双手都拿着工具,张大朋只能偶尔腾出一只手,不时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把汗。
与李强相比,张大朋的“待遇”似乎要好点。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大大小小的杯子里盛放着降暑的绿豆水。“最近天比较热,工地里每天都会煮些绿豆水。”当问及高温补贴,张大朋略显无奈地说:“听说过,但是从来没领过一分钱。”
环卫工人:每月17元,离标准差得太多
10日上午10点半左右,在洸河路上,记者见到正坐在马路牙子上休息的王翠花,脸色略显疲惫。“早上4点就起来了,有点困,再加上太阳太毒了,烤得头晕,趁着现在没有垃圾就稍微歇会儿。”王翠花说,自己负责的路段上的写字楼较多,每到早上上班高峰期,到处丢的都是豆浆瓶、方便袋。“600余米的路程,清扫一遍要2个多小时。”“哪有什么高温补贴呀!”对于记者提及的高温补贴,60多岁的王翠花说,自己干了3年了,压根儿就没有领过高温补贴费。“遇到太热的天,就喝点自己从家带来的水,每天都要喝四五杯水。”她指着挂在垃圾车把上1000ml的大杯子说。“前几天,公司发了5斤绿豆、2斤白糖,老板说‘天热了,回家煮点绿豆水喝,别中暑了’,这就是夏天的所有福利了。”王翠花苦笑道。
在红星路中段,脸色苍白的张云凤正拿着扫帚清扫路面的树叶。“昨天中暑了,在医院打吊瓶折腾到凌晨2点,早晨4点多就来上班了,浑身没有力气。”张云凤有气无力地告诉记者,前一天早上就开始头痛,没在意,晚上就开始上吐下泻,才知道严重了,只好半夜赶去医院。“我们每个月只有17元钱的高温补贴,这么多年了一直都这样,听人说,按照省里的规定,高温补贴费用要比这高,也不知道咋整的,为什么我们每个月就只能领到这么点。”说起高温补贴费,张云凤满腹牢骚,“今年还好点,赶上太热的天,单位不时地发一瓶矿泉水和一块雪糕,但还是希望我们的高温补贴能涨点。”
快递员:“高温补贴?那是传说中的吧”
11日下午1点半,满头大汗的快递员李严走进位于洸河路的一座写字楼,在外面曝晒了一上午的他,原本就不白的皮肤在太阳的炙烤下愈发黝黑。
与那些整日都要曝晒在烈日下的建筑工和环卫工人相比,李严似乎要“幸福”些,因为当客户在快递单上签名字时,他偶尔也能吹上一小会儿空调,“每次都是刚刚感受到有些凉快,就要慌慌张张地去送下一个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