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城中村村民变成城市市民,并逐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济宁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济宁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完善配套,同步建设的模式,在居民安置、购房中制定适宜的优惠政策,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自由选择实物安置、货币安置,并最大限度让利于拆迁居民。
在改造的实际探索中,各片区也根据实际状况,不断探索新的改造模式。其中,任城区李营街道薛口社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由村委成立开发公司,通过土地租赁、联合开发、市场化运作、建设搅拌站等方式,完成现代化社区的升级和改造,并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建材批发市场,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目前,薛口社区发展成为李营乃至任城区的明星社区、示范社区。
据介绍,济宁市新型农村建设目前共有六种建设模式:城中城郊村改造型、小城镇牵动型、园区带动型、村企联建型、压煤村庄搬迁型、强弱村联合型。今年启动的216个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项目中,包含城中城郊村改造项目58个,镇中镇边村改造项目56个,经济强村改造项目25个,园中村改造项目33个,压煤搬迁村改造项目7个。
相关链接>>
未来安置房 以高层为主
“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可谓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标准在提高,居住环境在提升,可以说是与时俱进。”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说。
“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本着‘立足当前、长远考虑’的原则,充分与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拆除一片旧村、改出一片新居、拓出一片空间。”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中心工作人员说,与之前建设的6楼左右的多层安置房相比,目前安置房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在配套设施、安置房设计标准等都在不断优化和提高,有些安置房的配置甚至超过了普通商品房,达到了直接入住的配置标准。 据介绍,一些安置房在新建的项目中,安装了电梯,室内配上集中供暖,小区内的绿化条件越来越好。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住房的配套设施也同步跟进,并配套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商业综合配套等设施,改造后成为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文和谐”的高档居民小区。
“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要与城市整体规划对接,因此,改造要与整个城市的建设协调,配套设施建设也不断升级完善。” 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记者 马辉 张晓科 见习记者 公素云 通讯员 马鲲鹏)